3D打印制造商泰联三维近日推出了一款用于打印珠宝、齿科产品等中小型打印标的Dex系列3D打印机,该产品定价8.5万元,进口同款设备售价20万。他们的销售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尽管产品还未上市,但已经有感兴趣的客户开始预订。
但客户必须面对的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尽管这块产品是全“仿造”国外同类型的3D打印设备,价格也比“国外同款”便宜了三分之二,但消费者依旧需要从进口渠道购买原材料,厂家尚未能提供与设备相对应的原料耗材。
相比较很多传统设备制造商不靠机器赚钱,靠耗材赚钱的现状,泰联三维这样“只卖设备,不提供耗材”的情况在中国的3D打印产业极为普遍,而不少国产3D设备的用户也正面临在国内买了设备后依旧需要购买进口耗材的尴尬。
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为尼龙、粉末、PLA塑料以及金属四种,其中,PLA塑料的成本最低,金属最贵。
以一款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手骨骼模型为例,PLA塑料的打印成本约为100元,尼龙及粉末成本约为2000元,而金属的耗材成本则高达上万。
而归结到生产层面,国产3D设备对应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两个原因:“便宜的塑料及尼龙、粉末因为利润空间有限,所以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生产。” 在近日举行的Inside 3D打印产业全球巡展现场,一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金属耗材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是研发的投入也高,而目前国内的扶持力度主要聚焦在3D打印设备上,所以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生产。”
在金属打印应用较多的航空领域,目前国内多数的厂家可以生产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的金属颗粒,但这种颗粒国内生产的品质与国外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以先前提到的Dex系列3D打印机为例,泰联三维的一位内部人员告知记者,该设备前后的研发耗时约8个月,主要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上海产业研究院成立该研发项目时授予的上百万元资金,目前该产品泰联三维的售价为8.5万元,而国外对应的进口设备则售价高达20万。“如果没有这笔研发经费,我们的机器不可能卖得这么便宜。目前国内在设备上的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耗材上的扶持就弱一些。”该内部人员透露。
“客户在购买了我们的产品以后,可以自行购买进口的耗材,材料的花费并不太大。”该内部人员表示,“因为本来我们的机器就是仿制国外的设备,所以并不太方便从同样的厂家那里购买材料再提供给客户,只能他们自行购买。”
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对未来几年的3D打印技术市场做出的预测:在未来的3~4年内,即到2019年,发达世界中有10%的人将会穿着3D打印产品或者在他们的身上有3D打印的东西,尤其是3D打印技术将在医疗保健和消费制造业有更突出的表现。这表明,将有数亿乃至6亿人会在未来三四年里使用3D打印产品。而在中国,根据2015年5月国家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方案》,作为一项前沿性的基础性制造技术,3D打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也被涵盖在中国未来十年大力推动的领域之中。
“如果一些新材料没有进产业发展来与3D打印技术相匹配,一旦国外采取一些限制措施,那么中国的3D打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可能面临‘无米之炊’的情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关桥表示,“改变增材制造依赖进口新材料的局面,时不我待。”
目前,深圳已形成建模系统、材料、设备、应用服务的3D打印全产业链。
信达生物方面表示,对比GLP-1单靶点药物,玛仕度肽可以带来更强的减重效果,因此,在定价过程中,会体现产品的价值,同时也会参考同类已上市产品的价格。
对于万泰生物而言,目前迫切需要新的HPV疫苗上市,以此扭转公司业绩下滑局面。
重组人源葡萄糖脑苷脂酶替代疗法(ERT)是戈谢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主要非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戈芮宁获批上市之前,在中国,这类酶替代疗法药物仍要依赖进口。
首个国产DSA设备获美国FDA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