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80后作家范继祖(小饭)和好朋友韩寒同时出现在一个职业电玩竞赛现场。他们是以1246战队队友的身份,联合争夺这个全国性重要赛事的华东赛区决赛名额。
10年写了13部作品,但3年前出版了自传色彩的随笔集《婚前教育》后,范继祖停笔至今。这位电竞场上不断成功晋级的战队队长,现实中却无法阻止自己坠入漫长的写作瓶颈期。他同时也是《ONE·一个》的总编辑,可以大量接触到90后作者,这些后起之秀不管语言表达还是文学修养都“非常厉害”,他再也不愿轻易触及青春题材,“我34岁了,是大人了。”范继祖半开玩笑说。
那场比赛结束次日,曾因写作风格被范继祖激烈批评、如今已有3943万微博粉丝的郭敬明发了2016年第一条微博,为即将上映的新片造势——这也是他首创的一种成本低而效果颇佳的电影宣传手段。果然,1月1日晚上9点发出的这条微博,转眼就被转发了2万次。
郭敬明20岁时以青春作家的身份一举成名。如今,他的人气堪比一线当红明星,辗转全世界取景拍电影、上热门综艺节目、参加时尚杂志年终派对……他最近的作品刊登在去年10月旗下的一本杂志上,是一篇不到800字的散文。
同样试图做些变化的还有周嘉宁。她差不多与范继祖和郭敬明同时成名,但自觉青春期特别漫长,与同龄人的热闹也始终有意无意保持某种间距。2012年,周嘉宁结束“北漂”重回上海,开始疑惑:我是什么样的人?年轻人的成长会遇到哪些问题?直到写完最新小说《密林中》,她发现自己终于可以处理很多以前不能接受的事情。作为典型的80后作家,《密林中》被认为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流浪史”,也是对青春写作的彻底告别。
“出现分化非常正常,每个人的成长、所面临的问题、职业选择等都是不同的。”1959年出生的作家孙甘露对文坛后辈很宽容,“何况在现代文学史上,20后、30后、40后作家的分化才真叫厉害。80后只有30多岁,他们这一代人真正的变化并没到来,要再过20年才能看出究竟是怎样的局面。”
跨界时代的到来
20多岁时,范继祖脸上的痘痕隐隐可见。他把刘海留得很长,遮住了单眼皮。这个叛逆的青年以《我的秃头老师》和《蚂蚁蚂蚁》等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悍然闯入文学圈。随后的经历在80后一代作家中,用当时的网络热门用语来说也算得上彪悍。
23岁奉子成婚生下一个女儿,是最早结婚生子的80后作家,4年后又离婚。“我结婚太早了一点,但开开心心过完这一生,没什么比这更强的,还有就是青春无悔,它是一种绝世武功。”《婚前教育》中,范继祖还是这种嬉皮的自我调侃。
27岁那场婚变,多年后提及可以云淡风轻,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人生轨迹的切换让他着实有了不同。从表面看,是住所、喜欢吃的菜、抽的烟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则扩至成长节拍。“有的人可能18岁就成熟,我是25到28岁左右时开始成熟的。”事隔5年,范继祖这样评价。
自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范继祖做过一段时间媒体记者,还和韩寒一起做《独唱团》。2012年,又和韩寒创建了《ONE·一个》APP,目前是总编辑。最近他操刀APP改版,偶尔会加班。“现在没有时间写东西了。”这些年,除了工作与文字高度重叠,范继祖的业余时间基本与文学无关。大学时他就经常打网游。随着网游在中国从“不务正业”升级至电子竞技赛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是一项兼具巨大商业利益的世界级体育赛事和商业联盟后,范继祖也和韩寒一起加入电竞行列。他们组成战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范继祖的ID是名字的大写全拼,这个ID赢得的网络关注度也远超在文学界。
某种程度上,韩寒这些年做的事情和范继祖非常合拍。2013年因“韩三篇”、“代笔门”与方舟子论战之后,韩寒在公开场合谨言慎行。女儿韩小野的照片曝光后,他的公共形象从“愤青”、“公民韩寒”变成“国民岳父”。“他现在的路径反而比郭敬明更加非偶像化、更加世俗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博客中点评道,“‘国民岳父’的定位时尚多了,明确多了,也开始接地气了,是转型的明智选择。这是韩寒一个非常正面的转变。他其实可以把原来不羁少年的形象,和今天有责任感的形象相互接合,在大众文化领域里有更多作为。”
2004年,郭敬明率先成立“岛”工作室,2013年,自编自导的系列电影《小时代》陆续上映。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严重,但每部都成为现象级电影,收获超高票房。郭敬明的成功,激发了更多80后作家跨界影视。随后,韩寒也推出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
密林中的坚持者
“年轻时关注自我和讨论自我都是很正常的,随着成长告一段落后,会有新的兴趣点。”元旦节前两天,坐在星巴克二楼落地窗前柔软的大沙发里,周嘉宁淡淡地说。她的三七分发型多年不变,对陌生者也刻意保持礼貌的距离,并总是给人遗世而独立的感觉。正如她的硕士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所形容的,周嘉宁是“同批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最有文字质感,但却不是最受关注的”。
与纷纷跨界的同龄人相比,周嘉宁始终是安静的。她一直坚持纯文学写作,不愿一味迎合评论家和读者。在《杜拉拉升职记》等热门职场剧流行时,有出版社编辑向她约稿,但被回绝,“我公司的班都没有上过,怎么写得出来职场剧?”因为编辑一度不满意《密林中》这个名字,她前后想了起码30个,但最终还是说服编辑用了现在这个名字。“一看就不是热卖小说的名字。”豆瓣网上熟悉她的网友说。
“我真的不会写这些。”她认真地告诉记者,写热门类型小说、网络小说也是要有天赋的,最终能成名的人太少。
2000年,作为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周嘉宁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后来,周嘉宁去了北京,在那里呆了3年,独自完成了成长中最艰难的部分。
30岁时完成的《荒芜城》,是周嘉宁开始另一种自我探索的开始,北京和上海在里面切换,周嘉宁借此探索孤独,如何与孤独相处。后来又出版了《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这时,周嘉宁自言才找到写作的感觉。“很多东西在青春期有过多的描述,就是因为不能接受、不了解。在这个之后,不确定和摇摆的东西也变得比较少了。”
到了写一代文艺青年从20岁到30岁生活变化的《密林中》时,变得可以坦然接受。她转而更多强调小说中那位年轻女性作家在写作上的敏感、勇敢,又脆弱坚韧的精神变化——如同她自己也有的一种文学野心。这在熟悉周嘉宁的作家孙甘露看来,是一个青年作家真正成熟的开始。
去年,被誉为“85后青春文学作家”的七堇年也发表《平生欢》。小说以一个在国企职工大院长大的青年为主角,开篇就把镜头聚焦到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与即将被拆迁的破旧老厂房之间的冲突。这被认为是作家从关注青春文学写作转向对社会变迁的记录,以及对80后一代成长命运的思考与改变。
而在此前,由张悦然、周嘉宁、颜禾主创的“鲤”系列主题书也迎来创办至今最大的一次改版。此前的主题书偏重个人化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对于改版,张悦然介绍,今后主题会更加社会化,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更加密切相关。改版第一期的主题是关于都市租房的文艺青年族群。
“年龄本身在成长,社会当然很丰富。”到2016年,最小的80后都已经是27岁了,他们结婚生子、买房还贷,生活的轨迹投射到作品,青春期的明媚忧伤自然减少,转而是些无奈的沉重。“对社会的描述是不同作家汇聚起来的。成长既伴随着对社会的变化认知,又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这两点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不可偏废的。”孙甘露说。
曾经以叛逆青年形象登上《时代》杂志的80后作家春树,目前仍在写作
正常世界的规则
如今,范继祖意识到,就像玩家打关时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狙击位置,作家也必须要找到你的读者,“这是我年轻时并不在意的。”那时的他鄙薄郭敬明。年少时,范继祖模仿王小波,后来又崇拜先锋文学作家余华。但最近他却在朋友圈转发了余华关于先锋文学“在中国文学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装了几个支架而已”的看法,并加以评论:“不是写不出,是没人要看。这个观点太深刻。”
和韩寒一样,范继祖对现实中国社会依然保持关注,但很多评论往往点到为止,并打算转向非虚构写作,“现实比小说更精彩。”他打算写一本关于“世界观”的书,“以前总是想着去批判,30岁后才明白要和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我发现建设比批判更难。”旋即,他还认真强调道,“现在我是一个建设者。”
周嘉宁说,她30岁之后也意识到随着成长,应该学会向世界妥协,“现在知道世界不可能围着你转,慢慢会去体谅人。要知道正常世界是以怎样的规则在运行。”
只是,当更多的韩寒成为“国民岳父”,郭敬明作为企业家登上财经杂志封面,只有刚从文学青年变为文学中年的张悦然、周嘉宁们还在坚持写作时,曾经蓬蓬勃勃的80后作家群,是否能将文学的接力棒从余华、莫言等作家手中接过,在文学被商业极大消解的当下,答案已经变得有些无足轻重了。
也许,就像韩寒《后会无期》中所说,“忠于自己,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让自己无可取代。”
附表 80后作家群体 不完全名单
韩寒
主要作品《三重门》《长安乱》《一座城池》等。
创办《ONE·一个》。
也是赛车手、电竞玩家。
2014年导演电影《后会无期》
郭敬明
主要作品《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以及《小时代》三部曲等。
创立最世文化,执导《小时代》系列电影,执导并出演的电影《爵迹》将于今年上映。
张悦然
主要作品《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红鞋》。
主编主题书《鲤》系列
范继祖
主要作品《我的秃头老师》《毒药神童》《我年轻时候的女朋友》。
目前是电竞资深玩家,《ONE·一个》总编辑
颜歌
主要作品《马尔马拉的璎朵》《我们家》《五月女王》《异兽志》《平乐镇伤心故事集》。
目前在创作一系列关于虚构的川西小镇“平乐镇”的故事。
笛安
主要作品《告别天堂》《芙蓉如岸柳如眉》《西决》《东霓》《南音》《南方有令秧》。
现任《文艺风象》主编
荞麦
主要作品《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
周嘉宁
主要作品《女妖的眼睛》《陶城里的武士四四》《夏天在倒塌》《往南方岁月去》《天空晴朗晴朗》《荒芜城》。
最新长篇小说《密林中》近日出版。
《鲤》书系文字总监
蒋方舟
主要作品《正在发育》《第一女生》《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春树
主要作品《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
顾湘
主要作品《为不高兴的欢乐》《好小猫》。
最近举办了个展
“我爱小猫小猫爱我”
苏德
主要作品《沿着我荒凉的额》
《钢轨上的爱情》。
《LOHAS·乐活》杂志主编
许佳
主要作品《最有意义的生活》
《二十五岁前》
以蜗速前进在高速路上,沿途的65个休息站,他们探索了其中的每一个,在那里扎营。
韩江获奖后知名度和声誉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她的书与其他纯文学作品相比,销量达到了很高的量级,可能是近十年诺奖得主里在中国市场卖得最好的。
我想把20世纪的作家的故事好好讲一讲,不只讲他们的创作,还讲他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的家庭、怎样的时代里,他们有怎样的遭遇,心里有怎样的不平,怎样的惶恐、激动和悲伤。
除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爷之外,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儿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