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商务部:去年12月内地香港贸易数据差距是正常的

一财网 2016-02-04 15:46:00

责编:刘菁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2015年12月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额为460亿美元,而香港公布的数据是237亿美元。这让人回忆起多年前一些沿海省份企业通过香港的“国货复进口”行为,形成虚假贸易的经历。因此,坊间有看法认为,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走弱,这种数据的不匹配反映了以套利为目的的虚假贸易上升。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2015年12月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额为460亿美元,而香港公布的数据是237亿美元。

这让人回忆起多年前一些沿海省份企业通过香港的“国货复进口”行为,形成虚假贸易的经历。因此,坊间有看法认为,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走弱,这种数据的不匹配反映了以套利为目的的虚假贸易上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4日在月度例行发布会确认,商务部已经注意到2015年12月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数据出现较大差距。经过了解,他认为,2015年12月的贸易数据从总体上看上是基本正常的。

他分析,这其中有三个原因造成了数据差异。

首先是两地统计口径不同,内地出口数据长期高于香港进口数据。内地与香港一直存在贸易统计差异。十几年来,内地统计的出口额都高于香港统计的进口额,差额最高时达到过250亿美元。造成统计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内地出口至香港的转运货物,主要包括集成电路、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在内地生产后先出口至香港分拨中心,再转运全球;而港方将其视为转运业务,不纳入进口统计。再比如,对原产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经内地组配后出口香港的货物,港方按照原产地规则,不将其纳入自内地进口统计,而纳入自他国(地区)进口。

其次是两地汇率折算率不同,采用美元统计数据会产生一定差额。两地贸易多以人民币和港元作为结算货币,在折算成美元时,两地使用的汇率折算率不同。内地以外汇局前一个月底发布的《统计用各种外币对美元折算率表》折算,香港以当月平均汇率折算。去年12月以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的价差进一步扩大。当本月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两地美元统计数据就会产生一定差异。

第三是季节性集中出口,推高了内地对港出口增长。对比往年数据可以发现,每年年底内地对港进出口都会出现较高翘尾因素,两地统计差额会高于平常月份。主要原因是不少企业年前集中出口、抢出口,以避免受春节后开工迟滞影响。2015年12月,中国内地不仅对香港出口较快增长,对欧盟、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台湾地区等多个贸易伙伴出口都在增加。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曾在2013年,较为特殊地在前四个月的贸易数据中出现了造假争议,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年全年整体数据的可信度。

此外,通过港澳地区国货复进口导致对港贸易虚高是多年积弊。在海关总署每年公布的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格中,进口原产国(地)中有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也就是海关统计人员常提到的“国货复进口”。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本报表示,每年有相当一批广东省的企业为了获得退税,利用港澳管道,一进一出之间,每年产生了1000多亿的进口额,而且这一金额逐年上升。

海关人士向本报透露,一般而言,这与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布局策略有关,比如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跨国公司,产品在中国内地生产,出口至其亚太集散中心香港之后,根据该产品在内地的销量,再分拨一批货物回到内地。但他也坦言,由于中国特色的出口退税制度,确实存在一批企业为了规避境内直接销售的税率,采用到港澳“走一遭”的方式,再以几乎零关税进口内地。为了规范进出口行为,外贸主管部门也曾多次寻找解决办法,但也难以根除这一积弊。

2014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专门就虚假贸易规模请教了商务部及海关总署相关人士(详见本报2014年2月13日《虚假外贸额估算难官方暂无修正计划》)。他们对本报记者表示,2013年前四个月外贸虚高情况属实,但现在没有一个科学的模型能够精确地测算出虚高数据,也从未公开过相关数据。且根据国际惯例,这种情况是无法修正原有数据的。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对本报记者说,如果确实有造假造成了偏差,这种偏差如何认定?因为政府部门不可能穷尽地抓到所有的造假方,然后一一加以核实,最终形成数据。即便是官方,也只能是估算。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