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陶以平接任兴业银行行长 李仁杰发离别感言

第一财经APP 2016-02-25 08:15:00

责编:于舰

对于“是否能平稳交接过渡”的市场议论,有熟悉兴业的人士分析,一直以来在国有体制下兴业银行的管理团队比较稳定,已较为成熟。

兴业银行有动静,行长新老交替靴子落地。

第一财经从兴业银行多名内部人士处交叉求证,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昨日已到兴业银行宣布提名陶以平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候选人,任兴业银行行长,接替现年61岁的行长李仁杰。当然,正式上任还有待履行董事会和任职资格等规定程序。消息人士称,即将履新的行长陶以平也已经“人在行内”。

陶以平出生于1963年4月,籍贯福建,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中行工作,历任中行福建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厦门市分行行长,中行福建省分行行长,中行山东省分行行长。

而对于李仁杰的后续去向,第一财经记者多方了解到,他或有可能任职中国平安,“我了解到的信息是他到任平安集团,是集团领导,并且分管平安旗下的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任董事长。”一位消息人士对本报说。

下面来看看兴业银行调整后的领导班子,以及其中的“动”与“静”。

动中有静

对于“是否能平稳交接过渡”的市场议论,有熟悉兴业的人士分析,一直以来在国有体制下兴业银行的管理团队比较稳定,已较为成熟。

虽然行长离任,任“掌舵人”已长达16年的董事长高建平依然在任,高建平此前任行长也有多年,战略把握、公司治理、业务经营均十分老道;并且新行长人选尘埃落定,有利于内部集中精力谋划新篇。

“掌舵人”看完,看经营班子。本报独家整理兴业银行现领导班子及分管情况。

董事长:高建平。是党委书记,也是股东利益最高代表;抓公司治理、组织建设、重大经营方针、战略方向。

行长:公开定向选拔的陶以平即将接棒李仁杰。公开信息显示,陶以平自工作以来一直供职于国有大行,从事过业务经营,做过行政管理,曾外派到中行境外机构工作,历任中行厦门分行、福建分行、山东分行行长等职,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和履历也较丰富。负责抓全行经营,落实董事会方针、决策。

监事长:原监事长康玉坤已退休,新任人选有待公告。

副行长:蒋云明。分管金融市场业务。兴业大金控格局里,对接协同兴业信托、兴业基金也主要是由其分管的口子出发的。不过,根据公示,蒋云明被提名兴业银行监事长候选人,该条线分管或将易人。

副行长:陈锦光。分管零售条线。大金控版图里的兴业消费金融公司、数金公司成立等结点性活动,陈锦光都到场,显然由其分管。

副行长:薛鹤峰。分管公司条线。兴业金控版图中的金融租赁公司归其分管。

以上三名副行长分管的业务领域,是兴业三台马力大开的利润机器。在行里被成为“三大条线”。

副行长:李卫民。分管风险条线。

董秘、副行长:陈信健。分管计财。

以上核心团队成员,个个是从银行基层摸爬滚打多年成长起来的,随着新行长陶以平的加盟,形成了“浸淫兴业多年的老将+外部新鲜血液”的格局。

一名银行业分析师称,从经营班子年龄、任期时长和业务经验来看,呈现年富力强、梯次有序的特点。

兴业银行是国内较早建立完善公司治理体系的上市银行之一,经过28年发展,已构筑起权责明晰、制衡有效、运转协调的良性公司治理格局,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分工明确、相互制衡、有机衔接的公司治理运作规范。

静中有动

市场分析班子调整,除了看动了什么人,就看动不动战略了。而眼下的银行业,处于的是下行周期,是更加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经营环境。

“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此前表示,该行已提前做好了谋篇布局。

本报另从兴业内部人士处获悉,兴业的战略是坚持“两手抓”、“两条腿走路”,培育“六大金融”业务格局,即:一手抓传统优势业务的巩固拓展,包括同业金融、环境金融、养老金融这三大特色业务,争取进一步扩大业务优势,巩固市场地位,树立鲜明品牌;一手抓综合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三大新兴战略业务培育,拓展业务边界和业务空间,争取形成新的业务和盈利增长点。

摆在调整后的领导班子面前的考卷,一是对抗资产质量压力,保持住利润水平;二是带动兴业已经发力的混业经营、金控改革等全速前行。

从2015年三季报来看,兴业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招行成为股份制银行龙头。但带来兴业超20%营收增速的同时,资产质量也面临考验,其2015年业绩快报显示,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兴业已在持续加强对中间业务的投入,非息收入占比及同比增速都高于20%,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兴业的金控布局或是下一程最大的看点,其已成为金融牌照最齐的股份制银行。“银银平台”科技输出拆分并入兴业数金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兴业增加更多期待。


兴业银行掌门人李仁杰发离别感言 下一站或为中国平安

昨日晚间,兴业银行员工的邮箱出现一封来自兴业银行即将离任的行长李仁杰的告别信。在信中,他回顾了自己13年的行长生涯,并展望了兴业银行未来的征程,感怀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李仁杰也在信中提到陶以平将接任兴业银行行长职位。“陶行长履历丰富、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我相信,在高建平董事长的正确领导下,新的经营班子一定能够带领兴业银行继续劈波斩浪、阔步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他说。

以下为李仁杰的离别信

亲爱的兴业同仁:

根据组织的安排,我将离任兴业银行行长,在此与各位兴业同仁道别!尽管已经过了容易激动的年纪,但此时此刻,依然有万千情愫不可抑制地升腾心间,有自豪、有感动,有眷恋、有不舍,更有深深的感恩……

清楚地记得,我是2001年9月11日到总行报到,2002年5月开始就任行长,转眼已过十三四年。这十三四年,恰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金融业改革风起云涌的“黄金时代”。这十三四年,也是兴业银行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经营管理“脱胎换骨”的关键时期。

回想十四年前,当时的兴业刚刚开始加快全国化布局,全行资产总额不足1500亿元、年实现净利润不足5亿元。十四年倏忽而过,如今的兴业已经是一家自营资产超过5万亿元、代客管理资产超过3万亿元、年实现净利润超过500亿元的现代金融集团,业务范围涵盖银行、信托、金融租赁、基金、证券、期货、消费金融以及研究咨询等多个领域,并稳定跻身全国银行10强、全球银行50强和世界企业500强行列,在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业中都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这十四年来,兴业不仅经历并见证了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更在持续不懈探索差异化经营的过程中,以自身的实践、案例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作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

曾记否,我们以24.98%的最大比例一次性引进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三家战略投资者,创下当时国内银行引进外资的纪录;我们几乎以一己之力在国内率先开拓金融市场业务、绿色金融业务,如今这些业务已经成为国内大中型银行至关重要的业务门类;我们第一家创新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成功开辟了国内银行业资本补充的新渠道;我们大胆探索新型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体系,率先呼吁取消存贷比管理,最终得到了监管部门、立法机关的认可和采纳;我们深入分析、准确研判宏观形势变化,坚持逆周期开展大类资产配置,不轻易为外部舆论所影响,闯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快速成长道路……凡此种种,历历在目,至今回想,依然让人心潮澎湃、豪情顿生!

人生际遇,奇妙难测。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职业成就,既受益于时代,更受益于与你共事的同事和伙伴!我个人是幸运的,躬逢盛世,又恰好在兴业这样一个平台,遇到了以高建平董事长为代表的这样一个优秀团队和广大可亲可敬的兴业同仁,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集聚,这才有了这十三四年值得终生回忆、终生自豪的职业生涯,也才有了一点尚可称道的职业成绩。在这里,我要向高建平董事长、向曾经与我共事过的各位班子成员以及广大兴业同仁诚挚地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的信任与支持,谢谢你们的宽容与理解,谢谢你们的鞭策与付出!与你们一起携手奋斗、共同走过的日子,是我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人生有崖,事业无终。过去这十几年,尽管兴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一流银行、百年兴业”的宏大目标,兴业未来的征程仍很漫长。作为曾经的行长,作为一名老兴业人,我由衷地期待兴业未来的道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然则,企业经营犹如大海行船,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也会遭遇惊涛骇浪、激流暗礁。

仅就当前而言,兴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经济下行、变革迭起、竞争日烈,这些都对我们的转型发展提出更大挑战,内部规模渐大、业务繁杂、队伍日益庞大,也不可避免带来各种成长的“烦恼”。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笑对风浪,真正实现基业长青?我个人的体会,关键在于传承并发扬好兴业优良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体现在兴业人特有的为国为民、矢志兴业的高尚情怀上,体现在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创业精神上,体现在市场为先、客户为本、大胆创新的敏锐意识上,体现在简单和谐、团结友爱、甘于付出的家园文化上……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兴业事业的灵魂所在,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真心希望广大兴业同仁能够共同珍惜,代代相传。

现在,经过组织慎重挑选,陶以平同志将接任兴业银行行长职位。陶行长履历丰富、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我相信,在高建平董事长的正确领导下,新的经营班子一定能够带领兴业银行继续劈波斩浪、阔步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我虽然将离开兴业的岗位,但不管何时何地,我都始终还是兴业的一名老兵,我将始终关注并祝福兴业的发展,也将为兴业取得的每一次进步、每一分成绩而深感荣光!我的心始终与大家同在!

最后,衷心祝愿兴业事业繁荣昌盛,衷心祝愿广大兴业同仁幸福安康!

李仁杰

二○一六年二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