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SkyFi公司日前宣布,计划向太空发射60颗微型卫星,来构建覆盖全球的WiFi网络。
SkyFi公司首席执行官塔米尔(Raz Itzhaki Tamir)解释称,如果天线状况不是很好,卫星进入太空后无法修正自身错误,而SkyFi计划发射的微型卫星装有降落伞状可调节天线,保证卫星的传输效率。
SkyFi仍是一家初创公司,该项目筹得了来自以色列顶尖创投基金JVP约300万美元资金。在技术准备方面,SkyFi称该项目已得到理论验证,但仍需在太空环境下进行实验。SkyFi公司正在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进行测试,预计在18个月后进行初步太空测试。
此外,SkyFi公司宣称他们已与诸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卫星通信公司Spacecom签订关于后者购买新研发天线意向书,后者此前着眼于同Facebook合作为非洲提供互联网服务,Spacecom看好SkyFi计划的潜力。
这看上去像是另一个变种“铱星计划”。摩托罗拉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铱星计划”,上世纪末开始实施,它们计划在7条轨道上总共发射77颗卫星,就像围绕铱(一种化学元素)原子核运行的77个电子一样。现在,“铱星计划”几乎成为通信公司“教科书式”的失败案例。谈起“铱星计划”,人们总是说,它的技术很先进,但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现状而失败。
这一通信系统似乎展现出替代地面通信的巨大潜力,然而,尽管摩托罗拉将计划发射卫星的总数从77颗缩减至60颗,依然不能控制不断增长的巨大开支,也无法降低消费者获得卫星通信的成本。
虽然“铱星计划”失败了,但这并不妨碍当下部分高科技公司对类似计划的兴趣,即便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大量地区无法实现网络覆盖,有大量人群无法享受联网服务。
向天空部署网络的计划或努力甚至来自部分巨头,例如谷歌气球、Facebook无人机。火箭公司SpaceX也在做相关尝试。同时,这一领域也出现了部分中国公司的身影,例如一家叫做信威集团的公司。国外,一家叫做OneWeb的创业企业也计划发射低轨道卫星群。
SkyFi显然认为它在计划技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显然无人机和气球对于特定时间的特定事件更为有效,比如说为夏季奥运会场馆实现WiFi覆盖,然而对于长时间的洲际覆盖则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了。”SkyFi首席财务官米勒(Elyashiv Miller)说。当然它们也承认,就目前环境而言,无人机与气球在硬件方面比起微型卫星更能适应7至10年的运转周期。商业方面也可持续,SkyFi表示,虽然构建出完整太空互联网体系需要更长时间,但在此期间,其发射的微型卫星天线设备可单独用于商业用途。
海银资本合伙人王煜全等投资机构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非常关注国外此起彼伏的“进军星辰大海”运动,也担心太空产业当下虽不成熟,但国外前沿研究已在不断推进,一旦其产业成熟,国内机构可能错过最佳布局时间。
报告数据称,截至2035年,星链计划中所用到的运载火箭和卫星将产生大量残骸。届时地球上平均每两年就会有一个人“被残片砸死或砸伤”。
向境内提供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终端设备接入境内公用电信网和在境内使用无线电频率的,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取得相应许可和核准。
轻舟是载人航天商业化的一个里程碑,希望未来不只是“快递小哥”。
卫星互联网产业爆发在即,这些概念股被机构长期看好
这个总投资1.76亿元的商业航天项目,将填补全省在民用遥感卫星领域的空白,为全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