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利好政策带动的一线城市房价普遍上涨、房东惜售和房产交易中心人满为患的现象,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热议,也让更多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更不用说考虑高一层次的人居环境问题。
在这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若有人肯回头冷静细思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和规划大师吴良镛早在30多年前就提出的,关于中国城市规划、人居环境、旧城改造等方面的那些建议和警示,就会发现它们在今天虽然显得有些理想化,但其中深刻的科学价值、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值得城市建设者们反思和采纳。
今年年初,已经94岁的吴良镛,与屠呦呦、张存浩、谢家麟等五位科学家分别获得了小行星命名的殊荣,被命名为“吴良镛星”的是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于1995年12月2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9221”号的小行星。
获得这一永久命名的荣誉,吴良镛受之无愧。他是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曾获得过2011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位已到鲐背之年的老人,一直坚信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曾表示“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得来不易,关键在于付诸实践,充实、深化、提高。”也曾多次痛陈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
“好的拆了,滥的更滥,古城毁损,新建凌乱。”一言一度令不少人振聋发聩,说到底,吴良镛毕生致力于构筑的最大梦想“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也是当下普通民众所渴望的。
担当与实践
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记者最初采写吴良镛,是在2012年2月14日这天,他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他颁发了证书。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2014年9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对北京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做演讲《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时说,“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1922年春天,吴良镛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父亲为其取名中有一个“镛”字,是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古乐器,希望他能奏出生命的强音。吴良镛年少时,父母希望他在绘画方面有所发展,他当时也非常爱好绘画。但国家正值内忧外患,战火连连,南京沦陷后,吴良镛随兄长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学业。1940年吴良镛结束高考当天,日军空袭合川城,一夜间大火冲天、瓦砾遍地,他在防空洞里侥幸躲过一劫……
“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吴良镛说:“当时的情况决定了我的专业是恢复家园,那是建筑和绘画并行学习阶段。学建筑是为了重建家园,而学习绘画则是当时环境造就。”
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吴良镛受教于梁思成、鲍鼎、徐中、谭垣、杨廷宝、刘敦桢等我国建筑学教育的诸位先驱。
1948年夏,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探究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1950年,吴良镛历经辗转回国,在清华开始了近70年的执教、研究生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
1987年,他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并在1989年9月出版的同名专著里,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引向“聚落”的概念。1993年,他领衔公开提出“人居环境学”的设想。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他负责起草了《北京宪章》,引导建筑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的方法论,而不是局限在狭隘的技术-美学范围内……
最能体现吴良镛设计理念的当数北京菊儿胡同改建工程。最初的许多改造方案与北京的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后来,北京市房改办找到了他。
吴良镛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有机更新的理念在菊儿胡同改建工程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北京也借此探索出了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路子。
改造后的菊儿胡同精心保留了原来的树木,二层三层的小楼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一进套一进的小院子面积虽然不大,却并不觉得压抑,这种“类四合院”建筑保留了四合院建筑文化的内涵,完全没有高楼大厦那种冰冷、孤立的感觉。1993年,菊儿胡同改造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这些年,吴良镛曾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唐山地震改建规划、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上海浦东规划、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规划、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等等。他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
学术与艺术
对于当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模式化、跟风严重、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吴良镛就提出过忠告:“城市不问大小、不分性质,一律规划大广场、大马路、一条街,甚至对作为地方标志和骄傲的文物建筑也不加爱护,不是随意拆毁就是偏要在它近旁建造高楼,似乎要与之一较高低;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抹煞了地区差别,抛却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某些传统。”
吴良镛厌烦“打造××名城”的说法,质问“城市能像一个金属器皿任人随心所欲地打造吗?”
他以北京王府井大街北口为例。中国美术馆的形态是“立正”,路口东北侧的民航信息大厦的形态是“稍息”,这两幢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可是路口东南角的华侨大厦却是坐东朝西,来了个“向左转”,把美术馆和民航大楼撇在一旁,显得很不礼貌。
在一些会议、论坛上,吴良镛多次提醒北京有可能成为“二手货城市”。他痛惜北京旧城以剃光头的速度和方式进行改造,“已经像一个瘌痢头”,“出现一片片‘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街区’”,“北京一些畸形建筑是时代的伤疤”。
2002年9月,吴良镛和侯仁之、郑孝燮、宿白等25位专家、学者致信国家领导,呼吁“立即停止二环路以内所有成片的拆迁,迅速按照保护北京城区总体规划格局和风格的要求,修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3年8月,吴良镛与周干峙、谢辰生等10位专家,呼吁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停止原有的“旧城改造”的政策建议。
吴良镛创建的“有机更新”理论,强调城市的新陈代谢是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遵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首先要把旧城看作有生命的整体,即使是要精心保留的文物建筑,也不能当作‘木乃伊’,而要尽可能地派上适当的用途,即所谓旧建筑再利用。整个旧城更不能成为‘博物馆城’,既然是有生命的整体,当然就要有新陈代谢。但不是大拆大改,而是要走‘有机更新’的道路。”他的这些话,在今天读来依然合情合理、令人深思。
“广义建筑学”理论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并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广义建筑学》。吴良镛认为,建筑学研究不能仅满足于房屋——聚落的“空间”以及其“实体”的一方面,还要看到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行为”等,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
“全球性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涌现,都推动人居环境科学变成大科学,这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学。”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科学将迈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科学——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入、对社会中下阶层的关怀等;艺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的创造等。
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吴良镛在建筑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似乎遮蔽了他艺术上的光彩。事实上,吴良镛的建筑人生始终伴随着对书画艺术的挚爱。
2014年9月,吴良镛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题为“人居艺境”的展览,将其书法、建筑、绘画、速写等作品集中展示,以画家和建筑师两者兼备的眼光,画出自己对于人居环境的敏锐感受。
吴良镛认为,人居环境科学要关注民生;珍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发扬生态文明,推进人居环境的绿色革命;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县域经济;提倡“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
他倡导乡土建筑要现代化,现代建筑要地区化,实现两者的殊途同归。“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艺术的创造。艺术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经比较即可显现,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必须补上的课。”吴良镛说。
时至今日,吴良镛对于建筑事业的热爱,仍然凸显着“责任”二字。他经常教育学生:“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
鲐背之年的忧思
近年来,吴良镛不仅关注人居环境,也关注正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和城镇群建设。
2014年12月20日一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一间大会议室,吴良镛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等人的搀扶下走了进来。
“正在迅速蔓延、扩张的城市群已日益演变为‘污染群’,在各地,环境污染的魔咒越念越紧。”吴良镛有些担忧地对大家说。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由于人口过于向要素、市场发达的大城市集中,“城市病”近年来在中国越发显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管理成本升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团队研究表明,当今世界40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产出总和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6%。尽管目前中国城市群的数量已经为数不少,但与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相比,中国城市群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环境污染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城市群由于集聚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更加突出。专家们发现,如果区域性、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解决好,小的人居环境也就无从谈起。
“在时代发展的视域下,城市化和城镇群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赋予了学界重大责任,也形成了高度挑战,任何一个问题要想获得明确答案都极为艰难。”吴良镛说,城市化和城镇群发展问题极为复杂,必须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和手段加以研究和解决;改革进入深水区,既需要顶层设计,也亟须吸纳众智,建设新型智库。
而在此之前,吴良镛已经在河北保定这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开始了生态城镇的建设实践。“保定的发展不能等北京、天津或者河北省的‘恩赐’,等也等不来,只有从自身做起……保定要自强,要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的战略,把区域的交通发展起来,再发掘自己的文化优势,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县域经济,就非常有前景了。”吴良镛说。
吴良镛为保定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发展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弘扬文化保定理念;积极发展县域经济;重视生态保护;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定要自强。
吴良镛对扬州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也功不可没。上世纪80年代,扬州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边有扬州合成化工厂、扬州发电厂、扬州钢铁厂等多家企业。吴良镛在考察后对当地领导说,运河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不仅有水上运输的功能,更有旅游功能,国外不少运河都成为了旅游景点,扬州要做好运河的保护,要综合利用。他建议对运河边的企业实施搬迁,保护好运河资源。
2002年扬州中学百年校庆时,吴良镛赠送给母校三本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和《学术文化随笔之吴良镛》。在扉页上,他留下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拜万人师,谋万家居”16个字。
为这16个字执着了一生的吴良镛,虽然已到鲐背之年,却从来没有完全退休的状态,85岁时依然坚持每天正常上班。为了上班方便,他特地做了一个小拉杆箱,箱中装着数本常用的工具书和夫人准备的午餐。晴和的日子里,在清华大学南门附近,人们便经常可以看到一位满头银丝、白白胖胖的老者,手拉着个小书箱行走在马路上。
“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吴良镛说。
相关链接:
吴良镛履历:
1922年生于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
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8年-1950年赴美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师从沙里宁,获硕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
1978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0年获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科学进步一等奖,著作《广义建筑学》获科学进步一等奖。
1992年主导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1999年获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00年获国家建设部授予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3年著作《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获第11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央美术学院及附属中学新校园规划设计获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
2010年获该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2012年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6年1月4日获小行星命名“吴良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