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入城市万亿GDP俱乐部之后,成都提出城市发展十年战略,将分两步走到2025年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3月10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杨钒发布了《成都市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下称《规划》)。
杨钒表示,随着成都近年来国际化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已经从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发展成为国际产业合作和经贸交往的活跃汇聚点。
数据显示,2015年,成都的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200万人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达85条;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达到268家,境外游客入境人数达到250万人次;外国驻蓉领事机构15个,国际友城达29个,年度举办国际会展130次。
杨钒表示,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我们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成都将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生态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全球配置力、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规划》提出2步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一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主要体现为,初步形成国际化城市的功能架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国际交往便捷频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吸引力大幅增强。
二是到2025年,为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十年后,成都的国际化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更加深入,城市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市要素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往来更加频繁,宜人城市品质更加鲜明。
杨钒表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一般来说,需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而成都正位于由初级向中级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全球产业链,在“走出去”的同时,深化区域合作;要走出具有成都特色的国际化道路,还必须创新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和科技创新实力;此外,成都还需瞄准世界先进城市,在国际化功能上从初级功能的专业型国际化城市向功能不断提升和完善的“专业+综合”型国际化城市跨越发展,在城市影响力上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跨越发展。
《规划》提出,成都将通过“融入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三大发展路径,用十年时间,完成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城市、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创新型城市、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国际生态宜居城市五大任务。
建设内陆开放门户城市方面,重点建设以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为核心、“铁、公、航”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到2025年,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数超过65条,国际(地区)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25万吨,铁路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万标箱。
打造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方面,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区域贸易中心、西部金融中心,提高对外经贸合作水平,构建开放型区域合作体系,全面提升成都产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利用外资实际到位额达到15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数达到300家。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会展名城、世界美食之都和国际友好往来城市。到2025年,境外游客入境人数达到850万人次,年度举办国际性会展次数达到190个,驻蓉领事机构达到20个,国际友好城市达到42个。
建设国际创新型城市是规划一大亮点,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都将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00亿元,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
建设国际生态宜居城市方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塑造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生态优美的绿色城市空间和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到202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PM2.5年均浓度小于50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1%,中心城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