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
2016年3月31日,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美国迈阿密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享年65岁。
这位出生于伊拉克的建筑师,是第一位获得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女性,也是世界建筑界少有的几颗巨星之一。她在中国有许多已建成的项目,如北京的望京SOHO,上海的凌空SOHO,广州大剧院,成都当代艺术中心,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其中位于北京东二环黄金地带的银河SOHO几乎拥有一切独属于哈迪德的标志性外观,尺度巨大的弧面、天花板与墙壁仿佛融为一体,与周围景观全然不同。很少有人在坐车路过时会错过它,这座仿佛外星物体般的建筑群在白天 反射耀眼的白光、在夜晚也熠熠生辉。
她被称为“曲线女王”,意指独具个性的参数化建筑外表,同时还有人称她“女魔头”,多半是由于其在专业领域里的严厉、以及在面对公众时的骄傲。
望京SOHO
银河SOHO
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中标方案
最近一次哈迪德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因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的闹剧。原本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方案已通过官方渠道中标,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评委会的主席是同为普利兹克获奖者的安藤忠雄。可自从方案2012年公布,她的设计遭到日本国内建筑界连续不断的批评。主要原因是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较大、建 筑成本超出预算。
首先提出反对的是日本老一辈建筑师、199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槙文彦,随后有越来越多的本土建筑师加入声讨大军,包括伊东丰雄、藤本壮介、阵内秀信等知名人物。
扎哈·哈迪德
2016年3月31日,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美国迈阿密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享年65岁。
这位出生于伊拉克的建筑师,是第一位获得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女性,也是世界建筑界少有的几颗巨星之一。她在中国有许多已建成的项目,如北京的望京SOHO,上海的凌空SOHO,广州大剧院,成都当代艺术中心,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其中位于北京东二环黄金地带的银河SOHO几乎拥有一切独属于 哈迪德的标志性外观,尺度巨大的弧面、天花板与墙壁仿佛融为一体,与周围景观全然不同。很少有人在坐车路过时会错过它,这座仿佛外星物体般的建筑群在白天 反射耀眼的白光、在夜晚也熠熠生辉。
她被称为“曲线女王”,意指独具个性的参数化建筑外表,同时还有人称她“女魔头”,多半是由于其在专业领域里的严厉、以及在面对公众时的骄傲。
望京SOHO
银河SOHO
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中标方案
最近一次哈迪德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因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的闹剧。原本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方案已通过官方渠道中标,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评委会的主席是同为普利兹克获奖者的安藤忠雄。可自从方案在2012年公布,她的设计遭到日本国内建筑界连续不断的批评。主要原因是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较大、建筑成本超出预算。
首先提出反对的是日本老一辈建筑师、1993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槙文彦,随后有越来越多的本土建筑师加入声讨大军,包括伊东丰雄、藤本壮介、阵内秀 信等知名人物。2015年7月,哈迪德的方案经过修改后仍然被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设计。
当媒体质问哈迪德为什么要用超出正常需要数十倍的钢材来建造体育馆时,她用一个白眼当作回答。也许这是因为记者提了外行问题,设计与实用很多情况下就是矛盾的。从中可以感受到哈迪德自始至终都在面对的逆境与争议。
1950年,哈迪德出生在伊拉克巴格达,她长大的家据说是当地第一座包豪斯风格的建筑——而在那个时代,建筑设计的现代主义在中东地区堪称非主流和 激进的。她先在位于黎巴嫩的贝鲁特美国大学学习数学,然后随着全家搬至英国,在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进修建筑设计。在那里她遇到了导师雷姆·库哈斯, 并深受其思想感染。1977年大学毕业之后,哈迪德在库哈斯所在的OMA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了几年,很快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可直到1990年代真正有建筑项目开始动工之前,她有长达数年的时间是一位“纸上谈兵”的建筑师。哈迪德天赋过人,图纸想象力超越了许多主流客户的承受范围,有项目最初选中她、但随后又反悔推翻的情况当时已经出现。
德国维特拉消防站
她的设计图纸和建筑模型都好得出名,线条、块面与空间感天马行空。直到近期,还有建筑同行对她艺术品般的图纸念念不忘。
1993年,哈迪德已经43岁了。尽管在专业领域小有名气,但她却未真正成功建造过一座建筑。第一个项目这事终于来了,是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就在大家以为她的事业终于要起飞时,英国卡迪夫海湾歌剧院项目又给予了一次重重的打击。
那次的情况几乎与去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如出一辙,官方正式渠道选中了哈迪德的设计方案之后,又以种族、国际甚至性别上的偏见而撤销了之前的决定。直 到15年后,她把这个意义重大的受了委屈的方案重新在中国广州实施完成。尽管屋顶覆盖的材料板会脱落,不得不用胶泥粘牢,但这些施工细节的问题完全不足以 掩盖铺天盖地的赞誉之声。
广州大剧院
从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开始,哈迪德终于渐渐地站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下,1999年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2001年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2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2003年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于是2004年当她获得该年的普利兹克奖时,大家都认 为,接下来的十年才是她继续将自己的流线型个性喷薄到世界各地去的黄金时代。
果然,在近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建筑行业较为低落的大背景之下,哈迪德那华丽夺目的设计却博得许多城市的好感。2009年罗马MAXXI博物馆仿佛堆叠起来的积木,2011年伦敦水上运动中心如海浪般的天花板,2013年巴库的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那惊人的立面弯曲线条——它们展示着迥 异于周围的造型,令人无法移开叹服的目光。
2015年,扎哈·哈迪德被困在东京体育场项目泥潭之中时,她得到了来自祖国的英国皇家建筑协会金奖(RIBA)。她曾经的导师彼得·库克评论说: “来面对这个事实吧,我们本可以把奖颁给一位有价值、让人舒服的人物,但最后并没有。而是把奖给了扎哈:她的成就比生命还要强大,勇气如同钢铁般强硬,她 理所应当获此殊荣。”
建筑世界如果没有她,一定会少了重要的维度。
盖达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迪拜一直靠虚拟的钱的流动来生存,而它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建造将虚拟变为实体。在这里,建造是一则传说,是身份的源泉,是它本身的目的。
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来到上海,他常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徜徉在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见证了国际饭店的冉冉升起,也立下了成为建筑师的志向。
卢努甘卡是斯里兰卡建筑师巴瓦留给世人的一连串瑰宝中最闪耀的那一个。巴瓦早已蜚声国际,被评价为“将现代形式及感受和谐舒适地融入本土建筑传统”。
位于武康大楼一楼的城市交集展厅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最后一场展览聚焦华盖建筑师及其在上海的建筑设计代表作。
上海西岸大剧院正式开业,未来三个月将呈现多元演艺内容,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