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亚洲的私人银行业格局正变得越来越有趣,一面是大型控股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的“节节败退”——出售业务或者裁员以削减规模;另一面,那些传统上规模偏小的瑞士老牌私人银行在亚洲大幅扩张。
周四,瑞联银行(Union Bancaire Privée)宣布完成合并Coutts国际在新加坡和香港的业务,此前,该行已经在去年10月成功合并了Coutts在瑞士、摩纳哥和中东的业务。瑞士私人银行在亚洲版图上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
“欧洲的监管改变,增长放缓,而亚洲又处在高速发展期,这让瑞士的私人银行不得不拓展亚洲市场。”瑞联行政总裁Guy de Picciotto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完成收购Coutts国际的亚洲业务后,瑞联将能够为亚洲客户同时提供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服务。
去年,为了专注核心业务和简化业务组成架构,深陷泥沼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不得不将旗下私人银行Coutts的国际业务放上待售的货架,希望以此弥补已经连续7年的经营亏损。Coutts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最出名之处在于,英国皇室也是Coutts的客户之一。不过,苏格兰皇家银行并没有把皇室业务一起专卖,Coutts在英国国内的业务得以保留。
事实上,在收购Coutts国际之前,瑞联在过去5年里已经过几轮扩张。2011年,瑞联收购荷兰银行(瑞士),次年收购总部位于巴黎和纽约的另类投资机构Nexar资本集团;2013年,瑞联再吞下英国劳埃德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截至去年底,瑞联的资产管理规模达1100亿瑞士法郎,在瑞士同类私人银行中位列第七。
然而在亚洲市场,瑞联还算不上最先发力的那一批瑞士私人银行。以资产管理规模计,位列前三位的瑞士百达银行(Pictet)、瑞士宝盛(Julius Baer)和隆奥银行(Lombard Odier)在前几年就已经加大亚洲业务发展的力度。
瑞联自1989年已经进入亚洲市场,在香港和新加坡分别有资产管理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Coutts国际的融入弥补了其在亚洲财富管理业务的弱势。
瑞联亚洲私人银行行政总裁Michael Blake表示,Coutts国际在亚洲现有的客户主要是企业家,收购完成后,除了Coutts原有的财富管理服务,这些客户可选服务的范围还加入了瑞联的资产管理和另类投资服务。
“我们无意改变家族管理的模式。”Picciotto坦言,尽管吞下了Coutts国际,瑞联也没有计划走上大型银行那样的发展模式,而是会继续专注于现有业务的发展,保持适当的规模。他同时表示,“(亚洲市场的)竞争还会继续加剧。”但无论哪个市场都会有竞争,高端客户能为银行带来名气和品牌,而小客户也很重要,对银行来说意味着规模和利润。
“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核心市场。”瑞联私人银行行政总裁Michel Longhini指出,该行去年1月在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并与第三方理财机构诺亚控股成为合作伙伴,共同拓展中国市场,未来还可能与其他机构探讨合作。
财富爆发式增长的前景,已经让亚洲成为全球私人银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激烈的竞争之下,私人银行业也已经从全面增长进入洗牌格局。除了美银美林出售除美国外的财富管理业务、苏格兰皇家银行出售Coutts,巴克莱银行出售香港及新加坡财富管理业务,最近摩根大通也刚在香港的私人银行部门宣布裁员。另一面,瑞士和亚洲本土的私人银行业则在过去几年不断扩张,瑞士宝盛吞下了美银美林在美国之外的财富管理业务,星展银行买下法兴亚洲私人银行业务,最近新加坡银行又接手巴克莱出售的财富管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