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阮经天选电影的眼光有选综艺那么好就好了。”豆瓣网友评论
朋友的父亲是上海人。看过《纽约纽约》之后,他父亲说,这部电影让他回到了过去。那个年代的上海,被出国潮席卷的一代年轻人,为了梦想不顾一切。我不曾经历,但依稀可以触及那鲜活的梦想带给人们的渴望、盲目、骚动和奋不顾身,也犹如现在的我们。
《纽约纽约》的起点关乎梦想,是动人的。路途是高级酒店的侍应生,他清醒、自在、踏实,与庸常却真实的生活平和相处,他唯一的梦想是谜一样的女孩阿鹃。阿鹃出身贫困,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驱动着她左冲右突嗅探着出路,为此不惜出卖自己。遗憾的是,这份美好和痛楚,却被错乱的故事、扭曲的价值观和破碎的人物,最终吞没了。我所设想的终点,是幻灭和迷茫,是重生和希望。
路途和阿鹃,很像《如果爱》里的林见东和孙纳。面对背弃,林见东选择了复仇,路途选择了为爱献身。不同的是,《如果爱》让人见到宽恕和希望,感受到爱和时间的力量。聂文和林见东这两个男人最终都离开了孙纳的生活,但她重新遇到了曾经宝贵的自己。林见东也在复仇的幻灭后,选择了宽恕,呵护着他与孙纳曾经拥有的美好过往。
阿鹃也很像《布鲁克林》里的艾丽斯,爱尔兰姑娘对布鲁克林生活的渴望,一如上海女孩阿鹃对纽约的渴望。与阿鹃依赖男人自甘沉沦换取蜕变不同,在爱尔兰连工作都要看人脸色的艾丽斯,却用真诚、谦逊和脚踏实在美国布鲁克林收获了友情和爱情。阿鹃回到上海时已是友人眼中的成功者,而艾丽斯因为姐姐去世回乡,得到了当初不曾体会到的关注和略带攀附的赞美。艾丽斯选择回到布鲁克林,也许并非她多爱质朴真诚的水管工托尼,她爱的是布鲁克林拥挤的人潮、自由的灵魂。那里充满希望,梦想一直是她飞翔的翅膀。
《纽约纽约》中,“荣归故里”的阿鹃怀抱着路途的骨灰盒,得到了路途友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似乎都刻意回避或者忘却一个刻骨的事实——多年前,路途被阿鹃攀附的美国黑手党杀死。我们却没有看到阿鹃的醒悟或者涅槃,她的沉沦自弃被置换为价值观沦陷的成功。梦想变成了魔鬼。
什么样的动机让这部影片以这种面貌被拍摄制作出来?监制关锦鹏出于怎样的热情为它站台?我出于善意,设想创作者的经验、能力都不足以驾驭这样一个深沉且深情的题材。我只是觉得悲哀,梦想不该这样被肆意蹂躏。我如果是故事中的路途,会拼了命跳出来指着创作者的头,对他们说:阿鹃不是这样的女人!是你们,让我的死,一文不值。
这是不可原谅的。
更不值一提的是,影片粗糙的制作、随意的剪辑、廉价的情怀。我甚至看不到一处纽约的实景,看到的只是欺人和自欺。聊以慰藉的是,《纽约纽约》的票房,目前只有900万。
低成本而毫不文艺,请出关锦鹏也枉然
从“溢价疯抢”到“抛售避险”。
枪手原本的目标是位于事发大楼5楼的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办公室,但却误入其他楼层。
这是一种已知的严重脑部疾病,较常出现在参与接触性运动人群中的脑损伤,主要因接触性运动时头部反复撞击引起,该病可能会导致包括痴呆症在内的退行性脑疾病。
纽约警察局局长蒂施表示,枪手死于自杀式枪伤,并有“ 精神健康病史”, 警方仍在调查他的作案动机以及为何选择该事发地点。
纽约市长亚当斯证实,警方正在进行活跃枪手调查。目前枪手已被“排除威胁”。部分伤者被送往医院救治,其中一人到院时出现心脏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