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空管局”,这是一个在媒体上鲜见的名称。
第一财经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这是一个管控着华北地区105万平方公里、每天有数千架次航班起降的机构。
华北空管局空管中心区域管制中心二室(原西南扇区管制室),成立于2006年,是我国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区域管制中心。负责为华北地区7800米以上空中的航空器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区内拥有航班量亚洲第一、旅客吞吐量世界第二的首都国际机场以及多个重要民航机场。
交通运输部介绍,区管中心二室负责管辖的空域是北京地区最繁忙的,京广、京蓉、京沪等航空干线从这里进出,号称北京的“空中南大门”。在20万平方公里的空域,管制员们每天要指挥4000多架次航班、数十万名旅客、几百亿的国家资产从天空中飞过,不容一点闪失。
管制员工作实行的是倒班制。由于航班是昼夜不间断运行,因此管制员也是昼夜不休的接替工作。管制工作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连续工作很容易疲劳。很多管制员下了班都得大睡一天,以补充体力。夜里上班,就更是如此。
夏季雷雨对飞行影响很大,管制员需要一一指挥飞机绕开航路上的积雨云;雷雨过后,由于延误航班多,积压的航班得尽快疏导放行。本来应该下班的管制员,都主动留下来增开席位,分担航班指挥压力,一干就是2小时。有的本来应该早上下班的管制员,到下午才从席位上离开。
航班延误是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面对这一难题?区管二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主动为航班申请临时航线、截弯取直,缩短飞机空中飞行距离,为航空公司节省油耗;通过开展京津地区冬春季“排堵保畅保安全”专项劳动竞赛,提高地区航班正点率。
据介绍,在为提升航班正常率不懈努力的同时,中心的管制员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旅客送上温暖如春的服务。
2011年1月26日,宁波至北京某航班报告,机上有心脏病人病发,请求优先降落。主任管制员立即下达指令,启动特情航班优先落地保障程序,指挥其他航班避让,为该航班开辟一条紧急通道。同时立即联系相关部门,选择就近跑道落地、缩短滑行路线、准备救护车。
当飞机平安落地,旅客转危为安时,长出一口气的管制员们又恢复如往常一般的忙碌。管制员们虽然没有与旅客面对面交流,但这份关切之心早已与旅客连在了一起。
十年来,区管中心的管制员数量从100人增长到306人。35岁以下的年轻管制员占了84%。过硬的管制技能需要科学严格的培训。区管中心为管制员制定了科学的理论、技能、英语等专项培训和复训计划;为每个管制员建立详细的培训记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与天津民航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实行“快鸟先飞”,缩短管制员培养周期。
近年来,区管中心先后被评为“奥运空管保障先进集体”、“全国民航工人先锋号”和“全国青年文明号”。2012年,中心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4年,其所属的西南扇区管制室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4月28日,在“2015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视频报告会上,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民航华北空管局空管中心区域管制中心二室“感动交通特别致敬人物”荣誉。
未来几年,在交通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下,国家将强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
公开推介44项典型经验与创新成果。
试点将聚焦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环节、重点任务和难点问题开展。
我国中心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的城市数量、城市公交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等“十四五”规划指标已超额完成。
当前,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严峻的公交传统实业经营形势,如何快速走出困境是全国公交行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