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三百个小时,在一块黑板上撒满粉笔灰

第一财经APP 2016-05-11 15:35:00

责编:李刚

受贫穷艺术启发,艺术家倪有鱼几年前就开始创作“尘埃”系列——粉笔灰所代表的“尘埃”几乎就是贫穷材料的极致了

倪有鱼-尘埃,2016_,_木质黑板,粉笔,胶等综合材料

倪有鱼-尘埃(Thomas-Ruff:18h-42m-75°),2015,木质黑板,粉笔,胶等综合材料

艺术家倪有鱼的两幅作品乍看起来与德国摄影师Thomas Ruff的摄影原作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漆黑宇宙的底色下展现出来的壮阔星空。但当你凑近去会发现,那星云是一团团的粉笔沫,而那宇宙则是黑板。

“我其实想要探讨的是东西方对宇宙概念的不同认知。托马斯摄影作品所代表的德国式冰冷数码,而我的作品因为是手工点画上去,每颗星星都有粉尘的不同厚度,因此也就有了别样的质感。”倪有鱼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

他从几年前就开始创作“尘埃”系列。最初的启发来自对“贫穷艺术”的思考,这个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艺术流派主张把废旧物或日常用品当作创作材料,而粉笔灰所代表的“尘埃”几乎就是贫穷材料的极致了。

开始他只是从网上随便找了张星空图片,后来开始使用大尺幅的摄影作品。

“但有了图像范本会导致工作难度增加——我得用古典绘画的方法,在小稿上面打格子,然后等比例放大到大尺幅黑板上。”他告诉记者,平均一块黑板要用三百个小时才能完成。在按照原作精细撒完粉笔灰之后,艺术家需要小心翼翼地在表面喷上三四十层雾状胶以固定,但既便如此,空气中的灰尘也还是会随着时间而影响画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有艺术家、收藏家都希望作品是稳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并不可能。古典油画每时每秒都在慢慢皲裂,雕塑则在不断氧化——我这件作品也是如此,这与真实的宇宙何其相似。”他说。

倪有鱼的作品看似绘画但又不是,几乎很难为其定义。而这正是近日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刚刚开幕的群展《出墙——面对装置诱惑的绘画》上所探讨的问题。包括他在内的十一位艺术家用各自的创作向人们展示了画画和做装置之间模糊的地带。

闫珩,调频—2, 260×320cm, 综合材料, 2014—2016

闫珩,迦南, 114×94cm×2, 214×94cm , 综合材料, 2016

闫珩的作品《调频—2》有着两米六乘三米二的大尺幅,看起来是拼贴作品:停机坪上的飞机、单色如同底片般的猪肉场生产场景是画作,仪表盘、冰刀、布料是实物,而钢板则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画布或写字板,艺术家在上面书写着文本内容。策展人朱朱把他的作品当作最具代表性的“面对装置诱惑的绘画”,通过具象符号表达了人类身体在不同材质硬度的世界里所体会到的一切。

香港艺术家李杰把绘画往外推得更远。他的作品干脆不画了,或者只画一半,剩下的靠投影与之对话——例如作品《如》,黑暗房间里被投影仪照亮的墙壁上有两块白色,一幅是空白画布,另一个则是投影上去的白色影像。

作品《Peter, stop touching my face》则利用了影像的动态,在画了人像、又被涂抹掉部分的画布上底下,循环播放着“彼得”和“不要再摸我的脸了”两句诙谐文本。

“这些艺术家在画布之外,选择石头、玻璃、木板乃至钟表、桌面等现成品作为绘画的媒介,或者放弃笔的涂绘,转向拼贴、与影像结合的创作方式。与此同时,绘画跃出平面,对空间进行占有,他们的作品模糊着绘画与装置的固有概念。”策展人说。

展览将持续至6月22日。

李杰,如,卡纸,乳胶漆,投影,2015

李杰,Peter, stop touching my face,丙烯、乳胶漆、喷墨打印墨水、铅笔,卡纸,2015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