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日本无权为广岛要一个道歉

第一财经 2016-05-13 13:40:00

责编:应民吾

于今视之,广岛核爆背后的历史事实仍一清二楚,当时盟军一方的战争伦理也有其清晰的演变过程,模糊的是如今日美两国部分民众的历史认识

笔者最近真是喜欢上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兼新闻司司长陆慷的语言风格。比如在11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向他发问。陆慷说:“美国官员开始重视国际法了,这很好。而且我们也说过多次,我们确实希望美方能早点批准并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样会使美方以后在谈到这个公约的时候听起来更加有说服力一些。”

          

         陆慷曾任驻美公使,临场经验丰富

还是在这次记者会上,有记者三次提及英国方面所称“习近平主席去年访英期间,中方官员对英国驻华大使态度不好”,反复要陆慷给一个回应。前两次,陆慷以外交辞令作答。问到第三次时,他干脆对那记者说: “如果你自己还有什么藏在心中想说的,要不然你说出来吧。”

第二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陆慷又用一句反问给一名记者点拨了一下外交规则。那位记者问:“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日本核爆地广岛,中国政府是否收到了美国政府的有关说明?”

陆慷就答了一句话:“你是觉得美国政府应当给中国政府来一个说明吗?”

对于美国乃至各国政要访问广岛,陆慷已经两次介绍过中方的原则立场。一次是4月11日,一次是5月11日,两次的措辞非常接近。来看看5月11日他是怎么说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这两颗原子弹,在彻底击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负隅顽抗幻想的同时,确实也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日本无辜平民在核打击下遭受的这种伤痛是值得同情的。我想说,整个二战留给世人的重要启示就是,要以史为鉴,避免战争悲剧重演,切实维护战后建立起的国际秩序。我们希望,日方安排其他国家政要去广岛参访,也要本着一个目的,就是日本绝不再走军国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曾经给日本本国人民以及亚洲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在这之前,中国在类似问题上,是一年前的5月13日由外交部另一名发言人华春莹回应的。当时有记者问: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上提议各国领导人访问广岛和长崎,中方领导人会不会访问广岛和长崎?

华春莹的回答也很犀利:“我想首先问一问,日本领导人什么时候到中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参观?”

美军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至今已经71年,年代久远得已经模糊了日美两国很多人的是非观。2015年在两国所作的民意调查就显示了这一现实。对近千名美国人的民调结果显示,认为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属正当战争行为的美国人比例为56%,但其中七成是65岁以上人群。而在18~29岁人群中,认为“正当”的只有47%。

日本的民调对象人数也是近千人,有61%受访者认为美国应当就扔原子弹向日本道歉。只有11%的日本人认为美国不应道歉,投原子弹是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其中,认为美国得道歉的人多为老年人。而18~24岁间的日本青年人中有四成表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与笔者两次去日本,对日本年轻人的观感接近,他们兢兢业业,待人和善又保持距离,喜欢动漫,对政治无感,不了解历史,也不接近右翼。

正因这种民众对历史不了解而发生的民意变化,日本方面才有了操作空间。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日美两国为奥巴马以“首位在任美国总统”的身份访问广岛之行进行筹备时,日方曾经希望奥巴马能在广岛公开就美国投掷原子弹表示歉意,但遭到美方拒绝。也就是说,人可以来,道歉绝不可能。

              

              广岛核爆之后的废墟

回头看看1945年,决定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是怎么说的。广岛的原子弹投下后,他发表声明:“这是一颗原子弹,是对宇宙的基本力的运用。这股连太阳都要从它那儿吸取动力的力量已被释放到那些在远东发动战争的人身上。”

据美国记者约翰·托兰采访了上千名太平洋战争亲历者后写成的《日本帝国衰亡史》记载,杜鲁门对广岛那张“全部毁灭”的照片不是无动于衷,他的确认识到“这样的毁灭给我们这里的人和他自己带来的可怕责任”。但当时美国的军政高层决策者中,除了陆军部长史汀生外,没有人觉得在道义上需要感到内疚。杜鲁门已准备扔两颗、三颗甚至更多原子弹,如果它意味着拯救美国人生命的话。于是就有了落在长崎的第二颗原子弹。

《华盛顿邮报》称,唯一参加过广岛、长崎两次原子弹投掷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查尔斯·斯文尼1995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看到这么多很棒的年轻人被一支邪恶的军队屠杀”,因此杜鲁门总统下令投掷原子弹“在我看来无可置疑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再来看看当时美国的民意。由于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对在菲律宾投降的美军制造了“巴丹死亡行军”这样的暴行,因此除了少数教育界、宗教界人士外,大部分美国民众毫不同情在轰炸中死伤的日本人,连一位牧师也投书《纽约时报》说:“上帝给了我们武器,我们就用吧。”孰料,71年后,美国年轻人对历史事实也无知如是。

众所周知,向广岛、长崎投原子弹,就美军而言,主要目的是震慑日本、逼迫其早日投降,以避免登陆日本作战可能造成的巨大伤亡,这也是陆慷所言“彻底击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负隅顽抗的幻想”。美国空军最初对日本进行空袭,刻意选择在白天精确轰炸军事目标。但这一手段无效,轰炸才扩大到摧毁能支持日本进行战争行动的一切——按《日本帝国衰亡史》的分析,“必要的话,甚至包括平民”。美军从1945年3月起对东京、名古屋等地发动燃烧弹大轰炸,造成数十万日本平民死亡,但仍然没能迫使日本投降。这才导致了两次核爆。

某种意义上,投掷原子弹也是同盟国的集体意志——投弹前10天,中国、美国、英国在联合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已警告日本:“吾等之军力,加以吾人之坚决意志为后盾,若予以全部实施,必将使日本军队完全毁灭,无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终归全部残毁。”

日本如今以悲情手段,渲染平民在两次核爆中遭受的死伤和后来几十年中的长期痛苦,将广岛呈现为战争受害者。然而,美军对日本进行的不分军民目标的“无差别轰炸”,,却正是日军首先在中国使用的。1938年2月至1944年底,日本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6年多、200余次意在打击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战略轰炸,出动飞机上万架次,炸死23659人、炸伤31072人。日本《每日新闻》记者泽田猛在对重庆大轰炸受害者家庭作了长时间采访后,于2008年撰写了题为《不要忘记轰炸重庆的惨剧》的报道,文中还提到曾经亲历东京空袭,并将经历写成作品的日本作家早乙女胜元。后者回忆说:“过去只知道自己亲身经历的空袭所造成的伤痛,20年前通过一本书了解到日军曾经对重庆人也进行过同样的轰炸,感到非常震惊。因此我深深感到不能只讲自己受害的历史。”

是的,“不能只讲自己受害的历史”。即便就平民而言,在美军大轰炸和核爆中死伤的日本人,他们与战争之初欢送自己子弟赴中国作战的普通人,与那些为日军在中国和东南亚作战获胜而上街庆祝的普通人,与在兵工厂里为日本军队生产武器的普通人,与参加“满蒙开拓团”到中国来霸占东北农民土地的普通人,与用政治态度和自己的职业支持日本侵略的普通人,不正是同一批人吗,不都是当时日本战争机器的一分子吗?其罪或不至于死,但在摧毁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中,他们不可避免作了军国主义者的陪葬者。也正因认识到战争对普通民众生命和生活的毁灭性后果,日本如今才有了这么多反战人士和抗议《和平宪法》被修改的民众。

          

          为侵华日军打了胜仗而庆祝的日本民众

于今视之,广岛核爆背后的历史事实仍一清二楚,当时盟军一方的战争伦理也有其清晰的演变过程,模糊的是如今日美两国部分民众的历史认识。应该说,中方所言“日本无辜平民在核打击下遭受的这种伤痛是值得同情的”,这样的言辞已经对日本民众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但从历史事实本身来说,日本不配因广岛而要求正义的一方道歉。(本文仅代表作者看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