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特朗普现象”是美国新闻界的悲哀?

第一财经 2016-05-13 15:36:00

责编:仇芳芳

记者们的头颈上似乎都系了一根绳,不敢向前多迈一步。究其背后原因,或许是他们的老板被“收视率”蒙蔽了双眼。

特朗普总是夸口说,自己能“非常,非常快地”打败“伊斯兰国”(IS),但又不具体说明要如何做到这一点;他还总是宣称自己身价几十亿美元,却不肯公开自己的退税文件。在甚至都没有向公众清晰地交代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情况下,特朗普就有望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秘诀是:破解了大选记者们的“行为密码”。记者们,是时候改变你们的战略了!

在每一场共和党初选辩论上,特朗普似乎总能吸引众人目光,成为舞台的中心。其实,稍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特朗普在遇到很难回答的棘手问题时,总能绕来绕去避开实质问题,原因在于主持人或采访者在后续提问上准备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准备。在聚光灯下生活了30多年的特朗普深谙“打太极”之道,每次都能够用一些含糊其辞的话语和不合逻辑的反问来搪塞,最后也总能等到他最想听得那一句话“让我们接着往下”。他聪明地利用了美国新闻界,尤其是电视新闻中几乎已成惯例的那种潦草、肤浅的提问技巧——这种技巧用来让不那么熟悉媒体的候选人失误犯错或许绰绰有余,但对特朗普却一点效果也没有。

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月7日,CNN的沃尔夫·布利策(Wolf Blitzer)就让特朗普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当时特朗普几乎歇斯底里地警告说,美国债务将一路飙升到21万亿美元。面对此言,布利策居然没有穷追猛打进行质问,而是马上将话题转到了沙特阿拉伯!

去年10月28日,CNBC的约翰·哈伍德(John Harwood)问特朗普,是不是“正在参加一场漫画版的总统竞选”,特朗普对他责备一番之后,迅速将话题转到了他想要在美墨边境建造的墨西哥城墙上,说要建起这样一堵墙实在是容易得很。哈伍德这时完全可以指出说,这将花费很长时间,动用很多人力。至少能促使特朗普承认他所提议的这个项目有多兴师动众,然而哈伍德却轻易地放过了特朗普。

特朗普还曾大言不惭地对CNBC的乔·科能(Joe Kernen)说:“我和西班牙裔人群的关系好极了!”科能在明知道民调结果并非如此的情况下,居然未能提出任何反面证据。

还有福克斯新闻的克里斯·华莱士(Chris Wallace)。去年10月,他问特朗普:“你是否愿意利用债务上限、冒着美国可能违约的风险来削减更多开支?”特朗普的回答是:“我不想让人看穿,因为,你知道的,我们需要一点‘不可预测性’。在我们国家,什么事情都太好预测了。”面对这样的回答,华莱士居然就顺势转换了话题。

特朗普是“口号大师”,擅长用一个又一个口号唬人。因此,采访者必须要首先做好功课,对任何一个话题都要至少准备2~3个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特朗普再放出诸如他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关系极好”的狂言,记者们应该马上追问,他认为普京对于进一步经济制裁会做何种反应。如果特朗普不正面回答,记者们就应该直截了当地指出:“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至于特朗普和黑手党控制的建筑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他是如何“抄近路”获得政府许可建造其名下各酒店和赌场的,记者们更应该一路穷追猛打,打破砂锅问到底。

让特朗普慌了阵脚并不那么难。你只需要坚决、坚持即可。

曾经有记者就特朗普失败的赌场生意做过深度报道。也有媒体将特朗普的种种竞选言论评选为“年度最大谎言”。这些记者都做了正确的事。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们的头颈上似乎都系了一根绳,不敢向前多迈一步。究其背后原因,或许是他们的老板被“收视率”蒙蔽了双眼。CBS总裁莱斯利·穆恩福斯(Leslie Moonves)最近就曾这样评价“特朗普现象”:“(这种现象)或许对美国来说不是好事,但对CBS来说实在是件大好事。”这番言论或许已经足以解释,为什么特朗普能够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获得了价值20亿美元——这个数字多于其他所有候选人的总和——的媒体免费宣传。这难道不是新闻界的悲哀吗?

大选的那一天越来越近了。美国的记者们如果还是以这种软弱的态度,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代替严肃的探讨和挖掘,那么,毫无疑问地,这是在推着特朗普往白宫走。

(原文来自《华盛顿邮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