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亚洲消费电子展(CESASIA)在上海落下帷幕。对比去年,这届展会从参展商数量、展会规模上都有明显提升。“浓缩版的CES”是大众对于亚洲消费电子展的普遍印象,也是满足更多无法到美国观展的亚洲观众的需求。
参展企业从去年的212家上升到今年超过375家,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届展会的展厅数也从去年的两个增加至今年的四个。作为向亚洲市场展示的窗口,CESASIA上的国内外厂商占比相当,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国外厂商占比达到的40%,国内参展企业占比为60%。
在展会上也不乏如英特尔、海信、IBM等大牌企业的身影,然而对比千里迢迢跑到美国本土参加CES,一些科技创新型企业却没有选择近在家门口的CES Asia。
上海微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汤亦荣带着他的智能家居产品Whome参加了2016年初的CES。Whome是一款集合了照明、多彩灯光调节和音乐播放的智能产品,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程度明显优于国内。“这么多个展会参与下来,我的产品还是更受外国人的欢迎。记得在香港参会的时候,虽然观展者里国人是大多数,但是我现场收到的200多张名片,其中90%都是老外。”
依照汤亦荣的本意,他希望产品在满足日常功能需要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简单配置和功能就达到营造个性化、主题化氛围。尽管定位的用户是国内的中产阶层,把产品打造出“轻奢”的概念,可这一点在国内推广得并不如预期,因此,其在选择展会的时候会将市场偏重度以及消费者喜好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此外,展会的影响力也至关重要。同样的知名度是大多是企业参展前对于展会的考量。而对比国外厂商,国内企业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CESAsia并不是让国内消费者了解品牌的最优选择。
“现在来看展会的影响力还不大。”一显示技术企业公关直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参展前我们会考量展会规模、参展企业、往届的成效,再决定是否参展。”
出于同样的原因,除了CES,汤亦荣还选择了参展上交会,他明白产品需要一定时间教育国内市场的用户。为此,他选择成为硬蛋科技的合作伙伴,也加入了海尔U+生态圈,但在展会的选择上,他更愿意选择更加具有知名度的家博会、上交会,因为这样的展会更有知名度。
据了解,首届亚洲消费电子展有200多家展商、2.8万名观众参与。对比而言,一些本土的展会在区域的知名度更大覆盖也更广:2015年上交会共有984家展商,4.84万名观众参加;第十七届深圳高交会参展商达到3686家参展商,参展观众为58.3万人次。
“对比来说,亚洲消费电子展更像一个区域性的展会,而失去了CES的全球性,所以能去CES厂商自然还是会去CES。”一位无人机品牌公关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这就形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中方企业觉得太过区域化的同时,让国外企业看到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希望。“美国主办方经过调研以及展商反馈,很多外国企业也希望到中国开拓中国市场,这个与美国能够相匹配的市场。”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亚洲消费电子展项目总监胡佳妮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厂商来说,肯定更重视美国CES,那是一个全球性的舞台,而在CESAsia上,不少国外厂商愿意把他们的产品带到亚洲来。”亿航公关冀晨悦补充道。
尽管许多国内企业并没有参加这届的CESAsia展,但并不能否认展会所带来的高水准的企业展示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大部分未参展的企业都向记者表示,对于本届CESAsia的关注。而一些企业采用另外的方式参与其中。
此次大疆并未参会,但是以1号店的合作伙伴身份低调亮相N4展馆
在这本届展会上,亿航与其合作伙伴1号店联合,借用1号店的展台展出其无人机产品。冀晨悦告诉记者,上届CESAsia上,也是一样与合作伙伴共同展示。虽然与年初CES上推出新品展示不同,亿航将这次展览看作一次试水,而两次参展都对亿航来说都意义重大。
“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和1号店在内的中国零售商翘楚都参与了本届亚洲消费电子展,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让众顶级零售商聚集一堂的盛会。这些企业都非常了解中国消费者在线或店内购买高科技产品的习惯。””美国消费技术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盖瑞·夏培罗(GaryShapiro)说,鉴于中国活跃的在线市场以及消费者对技术的热衷,在本次的展会上,这种优势和热情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CES是全球发布特别是在欧美市场的渠道开拓,这是中国企业看重的地方,而CESAsia则更侧重亚洲的市场。从品牌角度出发,亚洲市场将来更大,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除了美国市场,中国市场也是将来开拓的一部分。因此首两届,很多企业可能也是在观望状态。”胡佳妮告诉记者。
由于人口基数较大,经济崛起等多方面因素,亚洲对于消费电子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未来增长很有可能超过欧美。因此对于国外品牌来说,亚洲尤其是中国是一块必须争夺的市场。CESAsia则是这些希望进军亚洲市场的国外厂商树立品牌形象的好机会,而且也许将在中国更有竞争力。
美国的飞轮是研发驱动,从前沿研究开始,讲究的是唯新能赢;中国的飞轮更多是应用牵引,讲究的是唯快不破。
2025年是AI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广泛落地的关键年份。
本周科技热点包括;B站拿下央视春晚转播权;美最高法院听取TikTok禁令案辩论;中国机器人厂商亮相CES揽订单等。
关于AI眼镜元年,“24年、23年、21年大家都这么说,但都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