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公社》是第69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
《咖啡公社》有着浓厚的伍迪·艾伦特质:怀旧的上世纪30年代气氛、好莱坞名流的浮华装扮、年轻演员美好的相貌和作为参照系存在的中年人的愤世嫉俗——全部用欢愉的大乐队爵士乐串联起来。这位沉湎于过去的老纽约客已经有了201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午夜巴黎》,然后又拍出了总体评分低下、令人失望的大卡司小品《魔力月光》,人们不禁对其新作倍加期待。
结果是,平凡。英国《卫报》给出三星评价,说这是一部“甜美、忧伤而脆弱的小聪明电影”;BBC也给出三星评价;美国老牌综艺杂志《VERIATY》评论说,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美丽但是过于老套的好莱坞三角恋故事”。
《咖啡公社》的主要情节是,纽约来的年轻人去好莱坞投奔明星经纪人叔叔,爱上了叔叔的小秘书,但这段恋情不欢而散,男主角伤心回家成功负责打理家族的地下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名字正是片名的来由。
因《社交网络》而走红的杰西·艾森伯格天生带有一种冷酷知识分子气质,当他遇到《暮光之城》之后成功转型文艺片常客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毛头小伙儿与有故事的女人,这种火花很自然就引发了一段醉心的恋情。但光是如此,这与任何糖水商业片并没有区别。
伍迪·艾伦在此片中使用了大量自己的声音旁白,作为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省却电影笔墨,轻松交代情节信息,一方面又为整部电影添加了他所独有的老派纽约客叙述感。导演那80岁的纽约腔,让这部关于爱情、好莱坞、30年代的老套电影,彻底成为对旧时光的美好纪念。
影片里可以找到大量伍迪·艾伦从前作品的影子,比如,《子弹横飞百老汇》里关于黑手党兄弟的情节,《罪与错》里接二连三的内疚与痛苦——这些熟悉的点子在新作之中显得很草率,感觉轻飘飘的。也就是说,《咖啡公社》集合了伍迪·艾伦几乎所有重要的想法和主题:关于生活、机遇、命运、爱情与愧疚感。
男主角的母亲在片中说,我们应该把每一天都当作是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这样终有一日会找到生命正确的打开方式。但伍迪·艾伦把每一部电影都当作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来对待:轻巧、敏捷、讨巧,有些游离,没有获大奖的野心,也没有追求接二连三的笑点包袱,这通常是成熟的天才导演最喜爱的。
艾森伯格用强有力的表演功底撑起了主角,也很有说服力地展现了从小年轻到男人的变化。观众渐渐地看着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他厌恶的叔叔。而当女主角离开后,故事也随之转变场景,从阳光明媚的洛杉矶来到了纽约——那个伍迪·艾伦钟情一生的纽约。
这一段场景美得令人窒息,每一帧都足以唤起人们在伍迪·艾伦成名作《曼哈顿》的回忆。可无论它们多么精彩,导演试图重现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巴黎与罗马的乡愁——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只不过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而已。伍迪·艾伦似乎知道这些徒劳之功,所以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忧愁的气氛转而变得欢愉,好像是导演的狡黠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