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路走好!敬畏文学、不争名利的精神长存!” 2016年5月25日12:09,中正君感伤地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当日凌晨1时许,杨绛先生辞世,享年105岁。直至中正君写下挽言,媒体尚未报道任何消息。
是日夜深时,一些镜头浮现在中正君的脑海。
“等我练好了字,为你抄诗!”杨绛曾笑对夫君钱钟书先生说。
她做到了。2003年和2011年,她用小楷字抄写收录钱钟书先生1934年至1991年诗作的《槐聚诗存》。2012年6月,她101岁时,《槐聚诗存》宣纸线装本出版。
“我从小就会背诵!”2015年5月初,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看望杨绛,当看到“好读书”奖学金一名获奖学生撰写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时,杨绛高兴地说。104岁的她,每天仍坚持锻炼、练书法和写作。
“好读书”奖学金,是2001年杨绛将钱钟书和她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所设,用以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清华学子,2012年底捐赠额即已超1000万元。
若说写作是杨绛的终生兴趣,那么,在钱钟书辞世近18年后,练书法已是她深切怀念钱钟书先生的一种方式。
因为,钱钟书先生是杨绛的书法老师。因为,钱钟书先生曾批评她“尔聪明灵活,何作字乃若此之滞笨。”
杨绛自嘲学书笨滞
《百年风华:杨绛传》显示,年逾七旬的杨绛拿起毛笔练字,她请钱钟书当老师,钱慨然接受,但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每天交作业,由他评分,认真改正。钱钟书批改杨绛的字,好的画圈儿,差的打杠儿。
杨绛很重视钱钟书的批改。她想多挣圈儿,嫌钱钟书画的圈不够圆,就找一支笔管让钱钟书蘸印泥批改,钱钟书平时就喜欢调侃杨绛,明白她的心思,就故意多打杠儿。
杨绛小楷《槐聚诗存》
钱钟书先生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法,书卷气浓郁,结体丰腴,飘逸潇洒,行云流水,主要学自“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褚遂良,并参以苏东坡和黄庭坚笔意。
杨绛在《听杨绛先生谈往事》中曾说,钱钟书的书法早年曾临习郑孝胥,晚年字体更近似于钱钟书的舅舅王蕴章。
钱钟书行书作品
对于书法,钱钟书也非常谦虚。他在致友人信中说:“弟不工书,寻常献丑,不过尺牍、笔札……以董玄宰书之秀媚而大字辄作颜平原体,即此意耳。况小字放大,终如小婢学大夫人,纤足放成大脚,贻笑识者,玷辱贞珉。”
事实上,“况小字放大,终如小婢学大夫人,纤足放成大脚”,已足显钱钟书的书学理论涵养。
杨绛对钱钟书的书法功力是佩服的。她说,钱钟书每天写字,不管何人何体,写谁像谁。
钱钟书行草作品
然而说到自己的字,杨绛似乎信心不足。她说,自己天生笨滞,写谁不像谁:兰亭序应是圆的,她写成方的;褚遂良应是方的,她写成圆的。
2003年,“自忖书法不会再有进步”,杨绛于2月4日起抄《槐聚诗存》,至3月10日抄完一遍。她自己形容为“急急抄写,字仍恶劣。”
“我抄《槐聚诗存》,笔笔呆滞,但求横平竖直而已。”杨绛说。
果真如此吗?自然是谦辞。杨绛的字也是文人书法,平和气静,简约明快,朴实无华,精气内蕴,一如其人。
杨绛小楷《槐聚诗存》
而看完杨绛的小楷,中正君喟叹了。
对于“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杨绛而言,书法还会强调笔法、布局和章法吗?
对于“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的杨绛而言,抄写夫君诗作还会在意世人对其书法的点评吗?
事实上,杨绛的赠字是略有“讲究”的,请看——
杨绛书赠中国名人馆馆长陈祖伟
透过杨绛书法,中正君看到的,是她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她淡然而悠长的怀念……
曾经,百岁杨绛也有激动的一刻——2013年,她抗议两家拍卖行拍卖钱钟书、她及女儿钱瑗的信札,“如果你们一意孤行,我将会亲自走向法庭,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合法权利。我绝不妥协,一定会坚决维权到底!”
那是因为,世俗的功利已触犯到她的底线,将她逼到与世无争的墙角。
现在,世界是杨绛、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他们仨在一起,永远平和了……
杨绛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至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声明】 “中正書道”旨在弘扬“二王”一脉中正平和书风,传播正统书法理念知识,严格甄别、精选书法知识信息,欢迎您长按下方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