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食家,焦桐为了写作尝了500多家的牛肉面
“现在都流行怀旧,餐厅门口放一顶蓑衣、一个草帽,这就是古早味吗?” 5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怀旧与现代都市”工作坊上,台湾知名作家、美食家,台湾地区“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焦桐进行主题演讲时,谈及近年来在饮食圈流行的“古早味”时,发出这样的疑虑。
古早味是闽南人用来形容古旧的味道的一个词,也可以理解为“怀念的味道”,是指遵循历史流传至今的饮食制作方法和味道。然而在台湾,由于现代时髦饮食的冲击,许多古早味店铺正日渐式微,遵循传统的老师傅、老店铺越来越少。不过,在后现代情景中,到处都充斥着一种怀旧情绪,古早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成为怀旧的符码,并在微妙之间触发消费的动机。
美国格林奈尔大学东亚系教授冯进,也关注到当下饮食界出现的一种与古早味有些类似的营销方式,她将其总结为“帝国怀旧”情怀。她观察到,在杭州,餐饮界纷纷都在主打其作为南宋都城的历史资源,并对本地饮食传统进行再现和再创造的营销。以著名的杭州菜西湖醋鱼为例,慕名在一家老字号做田野调查时,厨师端上的却是一盘西湖笋壳鱼。其解释是笋壳鱼刺少,不过味道却是不过尔尔。
焦桐的美食书之一《台湾舌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也是“吃货”,他解释,西湖醋鱼其实是北宋灭亡后传到南方的一道菜。之所以选用鲤鱼烹饪,是赵宋王室可以想起清明上河图时期的黄河鱼味道,“鲤鱼的黄土味就是宋代的乡土味。”民国时,西湖醋鱼中的鱼变成了草鱼。而今一些餐馆为了追求味道,又改换成价格不菲的笋壳鱼,曾经的“乡愁”更是渐行渐远了。
“现在很多店家都标榜‘古早’味,可是究竟什么是古早味,很多人都并不清楚。”焦桐也说。作为美食家,为了写出《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中代表台湾的126道食物,单是卤肉饭,焦桐就吃了200多种、牛肉面尝了500多家,“古早是一种态度,崇尚自然。古早的美学就是简单质朴。”在尝遍天下美食后,焦桐却做出如此总结。
焦桐说,台湾美食是中华美食的浓缩和精华,他将其称为“中华料理”。特别是1949年之后,121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来到台湾,很多老菜、小吃在台湾就流行开来,比如当年四川老兵们带去的红烧牛肉面,已经成为著名的台湾小吃,有餐厅推出的顶级牛肉面,最贵的一碗要一万元新台币。
“台湾小吃源自经济贫困的年代。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塑造了克勤克俭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带着顽固的模式,保守、重复、停滞、简陋而古朴,通过饮食的活动,能领略古早的年代,比如古早的食物,古早的烹调方式,古早的用餐氛围,古早的饮食习惯等。这些小吃当初的发明者可能现在已经不可考,长期吃它,谈它,慢慢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对于当下餐饮界热衷标榜的古早味,焦桐却有点不以为然,他认为很多都是带有商业意味的噱头,“我们都没有生活在古早时代,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很多古早味就是当初的样子?或者是此味又如何不古早?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古早味,其实只是对古早的想象和模拟而已。”
与大陆一样,近年来台湾在食品卫生安全上也频频出现丑闻。2014年地沟油事件不仅引发台湾地区食品卫生安全风暴,还波及大陆。焦桐说,当大家都慢下来,就不是通过求快来求财,这时就能吃到好的食材,享用好的美食。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台湾身体力行发展有机农业,让更多人吃到“干干净净”的东西。
“食物并无贵贱,只有合理不合理。好的美食碰到好的厨师,认真操作,这就是美食。”
我一直以为那些不中不西的“中餐”才是伦敦食客的心头好,谁能想到一家源自中国西北的街头食品也能引发关注?
我们不甘愿留守在家乡安顿自己,总是想要出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所以才有了“故乡”。如果你不离开家乡,就没有所谓故乡,故乡是过去的家乡。有故乡的人就已经离开家乡了。
此前李子柒团队为复出做了一些准备,天眼查信息显示,李子柒公司今年已成功注册多枚商标。
“如果说,爱与失去、生与死是我一生的主题,那乡愁也许是回旋在其中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