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陈天灼曾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创作:疯癫、狂热、荒诞。看过他作品的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他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青年亚文化,试图用艺术构建宗教。最近一段时间,他偏爱表演的形式。
展览“陈天灼”五月下旬开幕那天晚上,身材消瘦的陈天灼穿着一条红色毛绒裤子出现在上海K11艺术空间。“我不会上台表演,只是创作。”看到他的夸张服饰,记者忍不住探过头去提问,得到他很是一本正经的回答。陈天灼要写剧本、编曲、填歌词,还负责所有角色夸张、怪异的服装和造型,但他不会像行为艺术家那样展示和使用自己的身体。他曾经告诉媒体,自己非常不适合上舞台,因为“受不了这种尴尬”。
“陈天灼”是K11艺术基金会与巴黎东京宫三年合作计划的一部分。此次上海展览开幕日呈现的《叁十叁天》,结合了雕塑、录像和舞台表演元素,也汇聚了陈天灼作品中常见的诡异怪诞角色:像动物又奇形怪相的空中飞人、多变的雌雄同体角色、五眼金发女郎、流氓说唱歌手等。
《叁十叁天》表演现场
《叁十叁天》这个名字来自佛教和印度教中33位天神天宫寓所,33又是人体的脊柱椎骨数量。它与《ADAHA II》一脉相承,后者是在巴黎东京宫上演的一场歌舞表演,汇聚了时尚舞者团体、柔术表演者及舞踏舞者。《叁十叁天》用表演诠释了浪荡、媚俗与浮华,虽然此前观看了这一系列的相关影像,但在K11的表演现场,仍然觉得相当震撼。创作灵感源自西藏传统的唐卡艺术及其图腾。在传统宗教与艺术的概念之下,艺术家展示了当下社会对名人轶事、媒体报道和各类社会问题的迷恋。
陈天灼对纵情声色、颓废、粗鄙等世相的呈现,与某些宗教壁画、雕塑作品有相似之处。对于作品“出格”的评论。他的回应是,“作品再出格,能比现实生活还出格?”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事情都在发生,陈天灼觉得很多事都很cult,他只不过从中采撷了若干,将其与宗教的思考连接起来。相对于行为艺术的以我为主很少考虑观众的反应,陈天灼做表演的方式更接近于剧场,“很大的程度上我在挑逗观众的情绪。”显然,在K11的现场,效果很不错。
怪异的形象和华丽的现场,与主题的严肃形成强大张力
作品中的宗教主题明确,陈天灼对生死、轮回、灵魂的实体等问题感兴趣,而对于当代艺术关于艺术的哲学或者是美学那种层面的讨论话题,他不太有兴趣。“宗教这种问题永远都有开放性的答案,你对生和死的问题没有解,对于轮回这个问题没有解,所以这个问题你可以一直想下去。”
陈天灼在K11的歌舞演出,与在宗教场所进行的文艺活动似乎差别极大,但如果二者都在严肃的思考指引下进行,不同的应该只是外在了。用消费时代的元素思考和表达人类永恒的困惑,是否可以视为参透了浮华?
“艺术家张鼎的“龙争虎斗II”、由英国艺术家艾萨克·朱利安的《万重浪》和法国艺术家丽丽·雷诺-杜瓦的《我的传染病》构成的的“不可逆的上演”,以及宋冬作品《坐井观天》等三个展览与“陈天灼”同日开幕。K11艺术空间的热闹景象,与艺术展形成多重应和,不同人群各取所需,构成了典型的当代艺术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