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家庭医生要来了,你准备签约吗?

第一财经 2016-06-06 17:45:00

责编:刘展超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家庭医生,一个以你为中心,提供医疗个性化服务,似乎只有高收入群体才会享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后将可能走入平常百姓家。

6月6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称要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推进分级诊疗关键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梁鸿表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慢性病逐渐呈现‘井喷’格局,但这些长期带病生存的慢性病患者不仅需要良好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社区干预服务,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血压/血糖持续监测、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等。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趋于专业化、精细化,导致呈现出‘高健康需求’与‘高服务技术’之间的错位格局,在现实中很多患者很难准确找到相契合的医疗服务技术,就会出现诸多病急乱投医的现象。通过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借助家庭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够帮助缺乏专业知识的患者提升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行为能力,获得长期、协同的健康照顾。 ”梁鸿说。

当前,医学健康信息对于国人来讲还存在获知的难度,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一份对身体健康信息的解读,而家庭医生在未来将承担这份职责。

《意见》中表述,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各地应当根据服务能力和需求,设定包含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内的基础性签约服务内容,向所有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现阶段要首先从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入手,确定服务内容,并逐步拓展服务范围。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满足居民多元化健康需求。

“英国的家庭医生考核机制就是家庭医生服务质量的考核,你服务的人群的高血压控制如何?糖尿病控制如何?这些都需要家庭医生对服务的人群进行生活习惯、饮食的指导。”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铮铮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考验基层

家庭医生落地在基层医疗机构,这项改革的实施,最直接考验的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基层医生必须具有很强的临床服务能力,能把高血压降下来,能够给签约的患者带来信任,而且必须是全科医生。目前我这边30多个全科医生都是硕士以上的毕业生加3年规培,对人群的服务必须个体化,而且在指导上也活学活用,目前已经签约了本社区30%的重点人群。”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她认为,要想这个政策落地,必须有强基层、建机制,而且机制更为重要。

梁鸿则表示,调动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积极性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激励措施。在收入分配方面,要综合考虑包括签约服务在内的绩效考核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等合理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应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签约服务水平。

“此次签约有签约费用,对家庭医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方式,但只有收入上的激励也不能完全吸引人才,重要的是人才需要双职称的晋升,一方面是专业职称,一方面是教学职称,要让全科医生的晋升通道与三级医院一样才行。”杜雪平表示。

《意见》规定,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双向转诊,发挥守门人作用。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或向非签约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按规定收取费用。

在转诊层面,韩铮铮表示,大医院依然还是处于市场化经济的追求目标,上转和下转的标准缺乏,需要进一步明确转诊的标准。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