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全球第六家迪士尼如期在上海开张。尽管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此前抛出了“好虎架不住群狼”说,但迪士尼并未受影响。上海的小雨也没挡住游客的热情,甚至因为游客过多,原定的12点迎客,后来不得不提前开园。
其实即使没有迪士尼乐园,这家创建于1927年的美国企业也在中国很久了。从1986年,央视每周开始播放《米老鼠与唐老鸭》开始,到今天迪士尼已经在中国发展了整整三十个年头。
这三十年里,中国逐渐改革开放,一步步和世界接轨,到了今天,似乎再讨论外国人该不该来中国已经没什么必要。中国的经济已经离不开世界,正如世界经济也离不开中国,大家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的办公桌前、饭馆里、马路上,看到外国人已经是家常便饭。
但,我想通过一些数字和亲身观察到的事例,来讨论一下外国人在中国有没有害怕“群狼”,及他们在中国发展有什么新趋势。
外国人的中国式待遇
让我们从外国人在中国的待遇开始说起。
不知道你听没听过一个词,叫Hardship allowance,中文直译过来就是艰苦补助的意思。这个补助给谁的呢?给的是一位五百强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他是美籍上海人,统领着一个手掌就数得过来的中国区团队,办公室在全上海风景最好的5A级写字楼,掌管公司在中国原材料采购业务。他跟我在饭桌上笑着坦白:“老实说,我不觉得中国艰苦到了需要Hardship allowance的地步,尤其是上海。”他的艰苦补助一个月数千美元,而我们刚吃过的饭人均500元。吃完,他问服务员要了发票报销。
一次我帮忙一个韩国人面试司机的时候,他曾一半无奈,一半调侃地跟我说:“你知道,我不认识中文,也看不懂中国的交通标识。所以我没法坐公交,也没法开车。公司必须给我配车,配司机。”他所在的世界著名化工巨头,给公司内大大小小外籍高管配有两百多辆车。公司采购部门甚至专门设人管理这两百辆车,以及两百辆车维修、保养,还有司机。
根据汇丰银行2015年的《移居国外工作者调查》,在中国,外国人平均年薪约为15.8万美元(约103万元人民币),比全球水平的10.4万美金(约68万人民币)高50%还多。
但实际外籍员工的中国式待遇,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些。基本工资、补助、配车之外,他们住房一个月补贴还有几万、儿女在中国的学费人均一年十几万、加上医疗保险、探亲交通费、还有双重假期——国外的假要休息,中国的假期也休息。这些条件让很多本来是普通管理层的老外,到了中国后地位薪酬统统升级,彻底鸟枪换炮!
因为待遇太好,我认识的很多外籍同事,在中国工作合同期满都不愿意回去。他们要么想方设法留下,要么在国内另谋高就,总之不肯走。我认识的一个日本朋友就很坦诚地说:“回到日本总部,压力只有更大!”
跟着投资来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的数据,2015年上海的外籍人口达到了25.5万人。
是因为薪资福利好,所以他们就都来了?
改革开放后,虽然中外合资公司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但外国人大规模涌进中国工作,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很多公司在中国加大了投资——这点看看1994年兴建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发展史,数数里面的企业落户时间就有数了。
但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公司都把亚太区总部设在了香港。随之,很多公司就把亚太区总部纷纷迁至北京、上海、广州甚至成都。再后来,大家纷纷干脆撤掉亚太总部,在中国设立大中华区。近些年,跨国公司的版图里,大中华区也不存在了。中国总裁可以直接跟全球总裁汇报。这种调整,这种把中国的战略位置提高的待遇,在我历任的几家公司都经历了。
有人说这是大公司都接受了同一家全球咨询公司M司的建议,调整了市场战略结构导致的。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众多的Emerging Market的确有很多相似性——墨西哥、印度也都有低投资,高增长的特性。国际公司很多都是上市公司,要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提升股票市场士气,不得不依赖中国这样的字样来打造亮点。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前后,中国更是世界投资版图的重中之重。2010年前后我在美国出差的时候,基本上总部每个会议都言必称中国。现在,要是哪个公司大公司的年报、季报不提中国,简直像是对股东犯了罪。
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外国人愿意来中国,他们不是跟着福利来的,是跟着投资来的。一时间,上海甚至有了一种内环以内说英文,要听上海话要去外环外的说法。(据说北京也有类似说法,只不过把上海内环改成北京二环)
对外商投资,中国地方政府当然是来者不拒。我在公司负责新建一个工厂选址的时候,带外籍总裁考察过几个候选城市,每个城市都把我们奉若上宾。当时长江流域的某城市招商局不知道怎么知道了我电话,有段时间每天打电话要求登门会面。我虽然烦,拒绝,但也理解。拉投资,就是地方的指标,外国人来了,投资、消费就跟着上去了,所以我的电话会被打爆。
外国人该不该来中国?
毋庸置疑,中国发展需要投资、引进技术、管理、引进人才。
比如近些年,中国的酒店业近些年发展迅速,甚至在很多县级城市都有了五星级酒店。但是无论酒店品牌、运营、还是管理人才,很多业主依然仰赖着喜达屋、洲际等国际品牌。其实这不丢人,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我们起步晚,就要找人学。
不过,不欢迎外国人来的,大有人在。尽管对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公开表示的“迪士尼不该来内地,好虎架不住群狼”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不乏有人很赞同,甚至是外国人。
“实际上,我觉得中国不需要我。”我的一个德国同事A跟我说。他在中国的工作,是拍照,对!就是给公司拍照片,拍高管演讲、拍工程建设、拍重大活动。因为公司很注意记录(Document)所有在中国的时刻(Moment),就效仿白宫安排了专职摄影师。“其实不仅不需要我,很多职位中国人做得都很好。你们懂业务,懂英文。但是我们不懂中文,也不了解你们的文化,所以长期来看,你们不需要我们。”
如果你觉得A的工种有点夸张——犯得着拍个相片也要找外国人吗?我告诉你我见过更夸张的。在吉林长春的某大型德国合资汽车企业里,一个老外的工作就在那里开叉车!当时一群中国叉车工人一边给我递烟一边抱怨:“老外咋地了?他那两下子也不比我好啊!凭什么他拿十倍的工钱啊?”据说这个外籍叉车工是因为在本国失业,按照合同被Transfer(转)过来的。
这样的“人才”的确不该来,他们也肯定架不住“群狼”,这样低技术含量的雇工在中国应该越来越少才对。
这点政府已经有很清醒的认识,比如低水平的劳工比如菲律宾佣人在中国虽然大有需求,可这是抢自己劳动人民饭碗,国家不支持,基本不给签证!
但迪士尼相信应该不在此列,我要说中国内地没有真正意义的主题乐园,你该同意吧?更何况在东京、奥兰多、巴黎、香港,迪士尼都是当地旅游的旗帜,他们的管理、经营理念和运营经验,仍然是我们欠缺的。
外国人在中国的新趋势
这么多年在外企,总的感觉,是外籍员工比以前少了,比例也低了很多。
前面说过的化工巨头,200辆外籍人员用车的盛况,已经在十年里成了传说。如今公司除了总裁、研发等高管外,基本没有外国面孔了。现在虽然公司内部邮件还是用英文写,但是开一天会有时都用不着说一句英文了。
BBC也说,2015年上海的外籍人口,已经比2014年少了2%。
高薪高福利,是很多外企养不起外籍人士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人才迅速发展,替代了原来的外籍高管员工。
某家美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G跟我说过:“我们在中国的副总裁有14个,以前都是外国人。现在一半是中国人。总部的希望,是这些职位将来都是中国人。”这不是说说的,这家公司连续三年每年用美国薪资标准招聘十个管培生,他们都是来自沃顿、哈佛这些高等商学院,都是中国人。公司因为给中国人太多机会发展,甚至导致了美国总部部分人不满,但领导层不会为此改变策略。“只要这三十多人里,有一个成为中国将来的副总裁,那我们就成功了。”G说。
与此同时,外国人在中国,有了另外一个趋势。
以前,来中国的都是高管,来中国是为了镀金,混个在Emerging Market的经验。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经验,没有高薪,没有额外的待遇,跟很多中国年轻人一样,凭着一腔热血,正在“奋斗”。我问过一个马来西亚朋友,为什么来中国工作。他是给中国厂家设计家具的,经常去广东出差,他说:“中国好大,大得离谱。我从北京飞三个小时,也只不过到了广州。这么大的地方机会太多了。”
虽然世界贸易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仍在加剧,但全球商界的合作持续加深,也在以市场主导的双向奔赴中,寻求着长期共赢的方式。
完整短片预计将于今年11月在全国各大社交及视频平台发布。
迪士尼中国宣布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达成特别合作,推出动画短片系列《疯狂动物城:动物城日与夜》。
据了解,这是好莱坞大型公司首次卷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纠纷。
进一步优化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稳定在华跨国投资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牢牢把握数据领域主动权、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数字产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