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文
相信这个周末,大家已经在朋友圈里读了足够多的关于华生老师两篇长文的“读后感”,虽然还有一篇完结篇还没有刊发,但着实已经激起了广泛热议。和很多关注”万科争夺战“的人士一样,作为一个资深投资人,且还是万科的小股东,甚至我更愿意称自己为”小散户“,在股东大会即将召开的时候,来说一下我的一些观点。
首先需要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会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理由是,我认为我的权益会有损失。虽然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投资者,但万科如此闹腾,已然让我不再确信我多年持有的万科,还是不是值得我再去投资。先是宝能,后是华润,都已经和万科经营层产生了巨大矛盾,且无法看到有任何缓和的迹象,唯有在投出反对票,再待复牌之后,伺机”走人“。
真的事起”野蛮人“吗?“只要200亿”,2014年万科A的股价正处在低点,获得万科的控制权需要多少钱,郁亮称200亿就能获得控制权。2014年3月的万科春季例会上,回顾完20年前差点让万科管理层卷了铺盖的“君万之争”历史后,郁亮拿出了一本书——《门口的野蛮人》,担忧万科股价低迷之际再次暴露在“野蛮人”面前。追溯历史,万科似乎对所谓的“门口的野蛮人”十分警惕。
《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我也读过,以我的理解,这书的中文译名并不是那么的准确,很多重量级的专业人士也对此发表过意见,在此不再赘述。相信很多看过这书的人会觉得,和”门口“的外人的戏份比起来,其实主角恰恰是“家里那位”。
“万宝之争”以来,王石曾多次指责宝能是“门口的野蛮人”,现在,演变成“华万之争”,华润是不是也被指责成了“野蛮人”,外界自然也无法知晓。
我注意到,在华生老师的长文中提到,华润作为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政府及其官员管理,因而国企开门主要对上级领导负责,关起门来,就是人人都要对本企业领导负责。因而导致万科原第一大股东华润“大股不控股、支持不干预”的态度。
华生老师是我一直非常尊敬的学者,虽然一直都无缘和华生老师见面,也没有机会当面请教,但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华生老师的观点、言论也非常关注,且多数非常认同,我也很敬佩他在这次“宫斗剧”中敢于站出来说话的态度。但这次长文中的很多观点不敢苟同。
回到万科这家公司的本身上,大股东不干预,股权极其分散的万科使得众多中小股东无权参与;万科的管理权、控制权就落到了万科管理层手中,致使老牌上市企业万科成为名符其实的“内部控制人”公司。对于这一点,独董们要是之前能极其认真、严肃地提出,可能事情也不至于发展到如今这般地步。同时,如果万科的原股东、经营层要是完全不理会独董们的意见,独董们自然也可以“用脚投票”。
不过,谁都知道,这世界上是没有“如果”的。
正如华生老师所说,万科管理此次引入深地铁重组的目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非是想保持对万科长期以来的实际控制权,并认为管理层想长期控制万科的私心与万科长期发展无实际冲突。对此,我也不是太认同,毕竟我们这样的小投资人对分红、对股价是有要求的。
王石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企业家,他和万科甚至改变了之前我们对于“住宅”的观念。我也无意参与讨论他的任何私人生活,但老出现在舆论的漩涡里,以及媒体的娱乐版面上、电视广告里,让我也觉得很不是滋味。外人自然无法要求企业家7*24小时地工作,但作为投资人,还是希望能够看到的媒体报道是在报道所投资企业的企业家是在“忙工作”。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存在差异,可能形成经营者架空所有者权力,而实质控制公司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部人控制”。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如权力过分集中于“内部人”,公司的治理成本将迅速提高,并可能导致管理层产生道德风险,进而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这种现象及其带来的弊端在最近万科争夺战中得到了体现。
说回到此次万科管理层引入深圳地铁这事。在没有看到更多更权威的官方解释之前,我依然会认为,这是万科管理层为了延续绝对的控制权意图而引入的;依然会认为是会损害包括我在内的股东的利益。
尽管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在华润和宝能同时反对的情况下,预案是很难被通过的,但如果是被通过呢?届时深圳地铁的股份对价将被放至最大,那么万科27万股东的股权和收益则将被最大程度地摊薄,宝能股份被摊薄至19.27%,退到了第二位,华润则沦为第三。
那么深圳地铁就一定是胜利者吗?我看也未必。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是,如无意外,深圳地铁会得到20.65%,和宝能的差距并不是大到无法逾越,宝能、华润、甚至安邦保险都会就此罢手?
然后呢?然后再是一场接一场的争夺战?相信中小投资者已经无力应对了,每个离场的投资人都会说“让玩得起的人去玩吧”,这对万科这样一家上市公司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本文作者系资深投资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第一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