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雷诺-日产联盟协同节省43亿欧元 东风日产奇骏受益

第一财经 2016-07-06 19:03:00

责编:王佑

雷诺-日产联盟在2015年通过协同效应节省开支达43亿欧元,较2014年同比上升13%,提前一年完成了该联盟提出的既定目标。

雷诺-日产联盟在2015年通过协同效应节省开支达43亿欧元,较2014年同比上升13%,提前一年完成了该联盟提出的既定目标。目标的达成主要归功于采购、工程设计和制造三大领域协同效应的突出表现。第一财经记者7月6日从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获悉上述消息。

2014年,雷诺汽车和日产汽车整合了工程设计、制造工程与供应链管理、采购和人力资源这四大关键职能部门。整合后两家公司仍保持独立运营,但各职能部门分别由联盟的一位执行副总裁统管。

雷诺-日产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表示:“我们四大核心业务部门的整合已在降低成本、削减开支和增加收入方面显现成效。得益于这样的整合,预计到2018年,联盟的协同效应有望达到55亿欧元。”

目前,日产在华的零部件供应商已由成立之初的50家扩大到400家。日产(中国)总经理西林隆前不久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该公司在华选择零部件供应商的标准,严格按雷诺-日产联盟选择供应商时所要求的品质、成本、交货、研发、管理等全球五大标准。雷诺-日产联盟正在推进通用零部件的全球采购计划,从中国采购的汽车零部件将会越来越多,这对日产(中国)是一大机会。

国产奇骏从模块化平台受益

CMF(Common Module Family,通用模块架构体系)模块化平台是雷诺-日产联盟独具特色的模块化车型架构体系,也是推动协同效应日益增长的重要来源。雷诺-日产联盟已经开始从该平台受益,例如,在北美上市的日产ROGUE,在欧洲享有盛誉的逍客,以及在日本和中国投产的奇骏,奇骏由是由日产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日产生产。此外,雷诺汽车成功发布的新ESPACE、KADJAR、新MEGANE和TALISMAN,均是基于CFM-C/D模块化平台打造的。

2015年,雷诺汽车开始在印度销售KWID。在2016年年中,达特桑品牌发布了REDI-GO。这两款车型均是在联盟位于印度金奈的工厂基于CMF-A模块化平台生产的。该平台可生产小型、经济型的车型。到2020年,雷诺-日产联盟预计70%的车辆都将采用CMF模块化平台打造。

雷诺-日产联盟及首席执行官办公室高级副总裁Arnaud Deboeuf表示:“随着CMF-A模块化平台的投产,雷诺-日产联盟证明了其进入印度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的能力。在这样的市场中只有少数汽车制造商能成功地满足本地消费者对现代化、经济型车型的需求。”

跨品牌生产

跨品牌生产车型将继续成为推动制造过程中协同效应的一个主要驱动力。跨品牌生产所运用的是联盟生产方式(Alliance Production Way,APW),是雷诺汽车和日产汽车通用的一套制造及现场管理体系。该生产方式基于雷诺汽车和日产汽车两家公司的制造标准。

2016年初,雷诺汽车宣布将在其位于法国桑杜维尔的工厂生产下一代日产NV300,并采用与雷诺新-Trafic相同的生产线。2016年年底,雷诺汽车将在其位于法国巴黎附近的弗林斯工厂生产日产新Micra。

位于俄罗斯陶里亚蒂的伏尔加汽车制造厂,是雷诺-日产联盟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能接近100万辆,目前为拉达、雷诺、日产和达特桑四个品牌生产车型。联盟拥有伏尔加这家俄罗斯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的大部分股权。

新领域协作

雷诺-日产联盟宣布,在2020年之前,将发布10款搭载自动驾驶技术的车型,从而实现该联盟在技术创新和“零排放、零伤亡”目标方面的承诺。

雷诺-日产联盟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军者。自2010年以来,联盟销售的零排放车辆已超过34万辆。

雷诺汽车和日产汽车的工程师们正在通力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车联网以及其他新技术以满足大众市场和主流车型的需求。通过合作开展先进技术研发,雷诺汽车与日产汽车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有效降低了成本。

目前,雷诺-日产联盟每年在研发方面投入的费用约为45亿欧元。同时在日本厚木、法国基扬古尔、美国密歇根州法明顿希尔斯、加州森尼韦尔以及印度、巴西、罗马尼亚、土耳其、中国等地其他区均设置研发中心。

今年1月,雷诺-日产联盟宣布引入了一个共同的车联网及移动服务团队,以确保消费者在联盟旗下所有品牌都能快速体验到互联应用服务。该团队还将代表联盟陆续导入新的移动服务。

目前,日产汽车计划以2370亿日元收购三菱汽车34%股权,从而成为后者单一最大股东。有业内人士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认为,一旦日产此收购计划实现,雷诺-日产联盟阵营进一步扩大,而三菱汽车在新能源技术等方面也占有一定优势,雷诺、日产以及三菱三者协同,将加快技术研发步伐,不仅节省成本,还可能在产销上赶超丰田汽车。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