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二线城市消费及渠道日趋饱和,线下门店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加,线上电子商务凭借市场规模增长迅速、运营成本低等方面因素,成为拉动女性内衣消费增长的引擎。多家内衣上市企业在内的国内女性内衣生产企业纷纷发力电商渠道。
那么,当电商已经成为生活习惯的当下,中国消费者线上购买内衣时,她们都搜了些什么呢?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数据(CBNData)刚刚发布了《女性内衣消费趋势报告》(下称“《报告》”)。这份基于阿里巴巴大数据的《报告》显示揭开这一答案。
性感——这一不是物品名字的词的搜索度为何如此之高?
这与消费者已不把内衣当做纯内衣,愈发重视内外搭配,愈发时尚,以致产品的外观设计元素随之而变有着颇大联系。《报告》显示,为追求整体搭配效果,肤色女性内衣、锦纶光面女性内衣和性感风格占比有明显的提升;而更符合生活场景搭配的背心式女性内衣近年来大受追捧。
从女性内衣更为实际功能性的角度而言,如何能更好地塑形是消费者目前最为关注的。上述《报告》显示,聚拢功能仍然是女性最看重的内衣功能,但近几年对调整型内衣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29~35岁为主要购买人群。调整型功能内衣一般以全罩杯为主,主要可改善胸部下垂、外扩、副乳等问题。
国内贴身衣物消费习惯较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人均支出大约只有发达的国家一半左右。但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加速成熟,女性内衣市场规模的扩大,这一差距将快速缩小。《报告》显示,国内女性内衣人均消费频次逐年走高,说明聚焦内衣的消费习惯已逐渐成熟。
《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一书通过研究100年前的媒体资料,揭示了当时观众与运动员、舆论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文晏新作《想飞的女孩》聚焦困境中的女性及其对命运的抗争,延续了她在《嘉年华》中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关注。
《还有明天》与去年国内上映的影片《出走的决心》有相似之处,刻画的都是普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承受的细密的暴力和压迫,以及她困顿、挣扎、犹疑和觉醒的过程。
3月8日是女性的节日,第一财经·阅读周刊精选7本关于女性的新书,涵盖怎样看待家务、如何养育男孩、更年期、女性史等主题。
最受瞩目的三部电影《初步举证》《还有明天》《想飞的女孩》分别来自英国、意大利和中国,前两部的豆瓣评分在9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