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和官方通常把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视为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譬如,2016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证“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时给出的首要论据,就是“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 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显然,在官方看来,经济的“服务业化”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再如,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与 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城镇化率一起,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的四大经济发展目标之一,并且要从 2015 年的 50.5%进一步快速提高至 2020年的 56%。
然而,我们注意到,中国经济的“服务业化”与经济增速呈明显负相关,即随着服务业占比的提高,经济增速却不断下滑。实际上,这种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也成立。
既然经济的“服务业化”往往伴随着经济减速,为何我国仍如此热衷于提高服务业占比?
这或许与所谓国际经验有关。Buera and Kaboski 和 Herrendorf etc.基于对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经济体经验的观察,发现在人均收入达到7200国际美元或8000国际美元后,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份额会下降而服务业份额会上升。由此,既然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比都很高,或许,这成为了我国将服务业占比提高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因。
但是,市场和官方或许没有注意到的是,正如张斌在《从制造到服务》一文中指出的,在11个产业结构发生上述转变的发达经济体中,有7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中枢出现下移,而只有1个经济体(英国)经济增速加快。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整体并无优势
如果将劳动生产率定义为单位劳动力的产出,则显然为了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在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保证劳动生产率能以更快的速度提升。
中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约为第二产业的80%,第一产业最低,约为第二产业的20%。因此,如果劳动力是从劳动生产率最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第二产业,那么对经济增速的拉动效果无疑是最强的。但是近几年来,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已经停滞并趋于下降,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部门转移到了劳动生产率更低的部门,这显然会拖累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从而拉低经济增速。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而低于第二产业,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对美国等其他经济体同样适用。
从国际比较看“服务业化”路径
退而求其次,如果经济的“服务业化”不可避免,那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下文从正面典型美国和反面典型阿根廷的国际比较来寻找答案。
1.好的“服务业化”:以美国为例。
美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在 1953 到达 35.1%的高点,随后逐步回落,到 2015年时第二产业占比已不足 18%。同时,美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则从 1950 年代的近 60%上升至 2000 年代的 80%,随后趋于稳定。在美国产业结构不断“服务业化”的同时,美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增长,至今仍是世界经济霸主,无疑是一个正面典型。
虽然美国的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滑,但是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仍是三大产业中最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即每个行业产出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与该行业就业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之间的比率。这一概念表示某个行业的就业占比每提高 1个百分点时,其产出占比所能提高的幅度,可用于衡量各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关系。
此外,美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自2000年代以来总体呈上行走势。由此可见,美国经济的“服务业化”并不意味着其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挤压,而是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结果。
再看美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美国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租赁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据服务业产出前两位,而批发零售业、交运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产出占比不大。 从比较劳动生产率角度看,占据前两名的仍然是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租赁业、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由此可见,美国经济的“服务业化”重点在于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
2.坏的“服务业化”:以阿根廷为例。
与美国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不同,阿根廷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自 1965 年以来一直基本稳定在 10%左右。同时,阿根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则从 1965 的近 40%不断上升至 2001 的近 70%,而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则持续下滑。可见阿根廷经济同样经历了明显的“服务业化”,但却并没有像美国那样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相反,众所周知,阿根廷像很多拉美经济体一样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无疑是一个反面典型。
与美国不同,在阿根廷经济的“服务业化”过程中,其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偏低,自 2001 年以来甚至低于第一产业。由此可见,阿根廷经济之所以“服务业化”,并不像美国那样是因为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引致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而是其第一和第二产业竞争力弱,发展动力不强,导致第三产业占比被动上升。
此外,阿根廷服务业的结构也和美国有较大差异。阿根廷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比如增加值占比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而现代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重要性不高,比如金融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仅排第5位。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阿根廷的现代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比如金融业小于2,房地产业则小于1,而美国的金融和房地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达3.6。总之,阿根廷经济的服务业占比虽然高,但大多是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占比实际上不大。
对中国发展服务业的启示
美国和阿根廷服务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于中国有一定借鉴意义,有助于认识中国服务业的现状,并厘清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一,中国服务业占比提升的驱动力似乎与阿根廷更为类似。从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走势看,中国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滑,即第二产业每多使用 1 个百分点的劳动力,所带来的第二产业产出占比的提升越来越小。2003 年时,第二产业占比每多使用 1 个百分点的劳动力,第二产业产出占比能够提升 2.1 个百分点;而到了 2015 年,第二产业占比每多使用 1 个百分点的劳动力,第二产业产出占比只能够提升不到 1.4 个百分点。此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差在 2007 年出现断崖式下降,这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通胀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行,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强势的时点大致吻合。与美国和阿根廷的情况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服务业似乎和阿根廷更为类似:二者服务业占比的上升均伴随着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下滑。由此,切不可对目前服务业占比的提升沾沾自喜,而应警惕背后第二产业发展动力转弱,并避免像阿根廷那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中国服务业占比的上升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传统服务业所推动的。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中国的服务业是美国和阿根廷的混合体。一方面,与阿根廷相同,中国产出占比最高的服务业为批发零售业;另一方面,与阿根廷不同,中国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这是中国服务业与美国相似之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中国的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占比仍在不断上升,可见令政府欢欣鼓舞的经济“服务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传统服务业的扩张所驱动的,这是中国和阿根廷“服务业化”的第二个类似之处,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传统服务业占比均不降反升。反观美国历史上经济的“服务业化”,则是传统服务业不断萎缩、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过程。(鲁政委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苗献系兴业研究分析师)
来源:兴业研究
加强经贸投资、教育科技等方面合作,支持优秀企业到对方投资兴业。
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美国政府此举主要出于巩固两国盟友关系、帮助米莱提振国内选情、维护美元在新兴市场中的地位等多重因素考虑,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米莱的困境,但无法改变阿根廷经济金融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这一措施将持续至10月31日。
本次中美继续暂停实施部分双边加征关税,是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的举措,有利于实现双方各自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惠誉在年中更新中,将美国2025年25%行业的前景展望下调至“恶化”,原因是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预期利率将长期维持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