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叶锦添带她走遍全世界,为她拍了数不清的影像

第一财经 2016-08-11 14:27:00

责编:吴丹

这个名叫Lili的人偶,是叶锦添近年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他带她去南非,去匈牙利原住民区,也去北京城乡结合的街边大排档

Lili在上海一间老餐厅

 

7月盛夏,一个摩登又静默的女人出现在上海的弄堂、老饭店或是暗夜的霓虹灯下。她和这座城市匆匆而行的年轻女人看起来没什么两样,红唇、长发、皮肤白皙,打扮时髦。她似乎是这个城市的最平凡的一员,又带着巨大的疏离感,旁观城市流光溢彩的繁华。但只要仔细看,就能从她肘关节和膝盖的铰链处看出她真正的身份——一个没有生命的人偶。

这个名叫Lili的人偶,是叶锦添近年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2013年,Lili第一次出现在叶锦添《梦渡间》的北京个展上,那时的她只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这三年,叶锦添将她带到世界各地,从香港、纽约、巴黎、布达佩斯、伦敦、巴黎、美洲、南非再到上海,每到一地,叶锦添的镜头都会拍下Lili与不同肤色的人的交往。

在这些或混杂或繁华的城市,藏在墨镜背后的Lili沉默地打量世界。有时,人们热情地搂着她合影,给她点根烟,偶尔也会有人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我们发现,她很容易与当地人发生交流,她就像一个生命体,与别人发生了交流和互动。”回忆这三年在旅途中拍摄Lili影像的经历,叶锦添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她像海水一样连接着我们所有的回忆。”

9月23日至10月23日,叶锦添为Lili所拍摄的影像将出现在《流形》个展上。这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展览,将汇集叶锦添多年来在电影、舞台、装置、影像等多个艺术领域的作品。

这是一次叶锦添对自我的梳理。站在中国十年商业大片浪潮之上,叶锦添为繁荣的电影业贡献了风格强烈而华丽的视觉印记,他是拿过奥斯卡大奖的电影美术指导,同时也一位摄影师、一位作家、一位全方位的当代艺术家。

他的审美里融合着东方与西方,在《流形》里,观者将被引领入他的创作世界,在一个令人晕眩的黑色空间里,仿若闯入叶锦添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他用展览呈现自己的世界观,声音与影像作品营造出一个流动的世界,他为电影和舞台艺术所设计的服饰也展示在同一个空间。最让人迷惑的,是现场高达6米的两尊Lili,尺寸之大,令人惊异,乃至有些毛骨悚然。

“她们营造出很大的气场,让观者有一种形体迷失的感觉。”叶锦添说,他想营造一种三重对视的感觉,平实地把自己以往对世界探寻的经验放在展览中。

 

Lili在《马可波罗》拍摄现场

Lili在布达佩斯

 

我每想一个东西,都是跟世界有对立的

“我从小就是蛮反骨的人。”当这句话由斯文甚至有些腼腆的叶锦添说出来,会觉得“反骨”里的那股劲头一定是暗涌的激烈。

叶锦添从小就喜欢西方艺术,“因为西方(艺术)比较直接,它讲的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甚至不看,你用身体去感受,它的雕塑,每一个都有量感,那个量感会把你吸到里面去。”学生时代的他就沉溺于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从达利到蒙克,无一不痴迷。

1986年与徐克第一次合作《英雄本色》开始,叶锦添以美术指导的身份在香港电影圈混得风生水起,从《诱僧》做到《胭脂扣》,拿过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却还是觉得香港太局促。趁年轻,他背上一只脏兮兮的行囊游历欧洲,靠着一口不流利的英语和对西方艺术的极度崇拜,接受欧洲艺术的洗礼。

他发现,很多西方语境下的“东方”,往往只强调“虚”的那一面,但他认为真正的东方文化应当是虚实并行的,东西方文化正趋于相融,东方可以提供给全世界很多看问题的方法。

“过去的东方人,摆在他们周围都是东方的东西,但如今的东方人,摆在周围的是全世界的东西。我跟很多西方的大师合作,但我觉得他们多多少少都有点东方的思维,他们才能变成大师。”叶锦添说,“新东方主义”是他提出的说法,但他又讨厌“主义”,不太喜欢将所有的东西划成统一标准。他在这种基础上所提出的“新东方主义”,其实是一种对东方文化的理解进行重建的尝试。在叶锦添身上,东方就是一股自然而然的灵感密码,随时在他身上显现。

叶锦添笑称,自己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我每想一个东西,都是跟世界有对立的,有一种对这个世界怀疑的精神。所以就会碰到好多喜欢我和不喜欢我的人,但我不会因为他们去改变。无论有多困难我都不会选其他的东西,还是会搞清楚自己怎么想。我先把它做出来之后再找答案,不是说(听)所有人是怎么讲的。我喜欢的艺术都有封闭的部分,做到极致之后才会吸引人。”

 

叶锦添2008年设计的服饰作品

1997年为奥地利格拉兹歌剧院创作《崔斯坦与伊索克》

 

世界是消失中的回忆海洋

学摄影出身的叶锦添,如果不是在一次画展里碰到徐克,也许不会涉足电影圈,而会是一位摄影师。他一直认为,摄影能穿越时间的本质,抵达人们看不到的地带。

摄影是他认知世界、记录世界的方式,“我原来在香港拍电影时,拿着相机去片场。等他们机位都摆好了,我就走过去拍。周润发看着我的脸,我问:‘你好了没?’就‘啪’拍一张,镜头都不看,然后就走了。我(的拍摄)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去记录我的东西。”

后来,叶锦添去到世界各地,也时刻拿着傻瓜相机,随时拍街头的陌生人,拍他感兴趣的内容。“世界好像是一个消失中的回忆的海洋。海水会把那些衣服、袜子冲上来,然后又有一批新的事物进去。我看过一本书,很喜欢,讲的是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讲将来。如果时间有终点的话,它一定比人的终点长,但是人制作的东西不会马上消失,当我们都消失的时候,它们都还存在。”

面对这个像潮涌般周而往复却终将消失的现实世界,叶锦添构想出了艺术作品Lili。2007年底,从没做过雕塑的叶锦添完成了雕塑作品《原欲》,一个未成年的少女,站在石头上,眼眶空无一物,近看却是在缓而慢地流着泪。而Lili正是这个作品的升级。

 

叶锦添的雕塑作品《原欲》,2007年

 

为了让观者有代入感,叶锦添设计Lili的面庞时颇费心思,“她有一点混血,她的年龄是在一个不成熟的、对这个世界还没有见解的年纪。”

Lili跟着叶锦添在全世界游走,“我觉得Lili是一个导体,可以通过她达到我想去的地方。”他带她去南非,带她去上海的老餐厅,也带她去北京城乡结合的街边大排档,“我也去过匈牙利,跟那些原住民一起拍,去南非跟一大堆黑人大妈坐在一起。”

 

Lili在伦敦

Lili在亚眠

 

今年3月,叶锦添在法国亚眠举办他的《平行》个展,才让Lili开始面对人生的主题。“亚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现在虽然是一个平静的乡村,但仍保留了大片的空地、宽阔的道路。亚眠有两个最吸引我的地方,一个是战争留下万人坟场,一个是古老的哥特教堂,颜色都斑驳了,但还有古老的彩绘玻璃。在当地拍摄的影像和展览中,Lili不仅可以分身成虚构状态,也可以化身成一个人的状态,去传达感情。”叶锦添说,这次在上海办展览,他把目光收回来,回到中国,让Lili面向上海外滩的历史,串联起新的记忆。

“她是一面镜子,掉到这个世界中来,照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开始,没有终结,没有定义,没有意思,没有要说的东西。她变成了所有东西的统一性,变成了所有东西的串联。”叶锦添说,Lili在上海所拍摄的完整短片将在《流形》展览现场播放,同时播放的还有法国亚眠《平行》个展的纪录短片。至于观众怎么理解,他认为,很多东西不需要太明白,“但你看完之后,很难忘记。”

 

在上海《流形》个展上,两尊6米高的Lili将给人震撼感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