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数读财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韩国电影有口皆碑,为啥中韩合拍片总扑街?

DT财经 2016-08-16 14:23:00

责编:盛倩倩

2016年的烂片名单,中韩合拍片贡献不少,中国市场上挂着这个标签的电影,向来“有毒”,票房和口碑双双扑街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何别人拍出来是套路深,你拍出来是“有毒”~

2016年的烂片名单,中韩合拍片贡献不少

今年暑期档烂片儿扎堆,已是不争的事实。

已排队朝我们走来的,是带着七夕气息的两部爱情片:《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和《谎言西西里》。

综合网友评价,这两部剧可谓是一言不合就矫情、就套路,甚至强行狗血.......用尽体内的洪荒之力恐怕也get不到剧情的意义。

这两部剧有一个共同点:《夏有乔木》由韩国导演赵真奎执导、吴亦凡主演,《谎言西西里》则是由关锦鹏监制、韩国人气偶像李准基出演,他们都属于“中韩合拍片”。

而中国市场上挂着这个标签的电影,向来“有毒”——票房和口碑双双扑街的案例比比皆是:

举几个栗子来说:

  • 《来自星星的你》导演张太维执导的《梦想合伙人》,集结了郭富城、姚晨、唐嫣等明星,但票房没过亿、在豆瓣连4分都没捞到;
  • 有着经典IP当靠山的《我的新野蛮女友》,甚至找来了原来的男主角车太贤,但结果是“成功毁经典”,刷新了观众对IP圈钱的认知;
  • 黎明、韩彩英主演的《不速之客》,虽然是韩国电影最擅长悬疑犯罪片类型,但这部片子票房连400万元都不到。

今年已经上映的10部中韩合拍片中,成绩最好的是钟汉良、李敏镐两大男神的《赏金猎人》。虽然票房成绩突破了两亿,但别忘了这可是部投资规模高达2亿人民币的“大片”。

也不是没有例外。一众多烂片中,韩国味儿的悬疑片《惊天大逆转》成了口碑黑马,无奈在票房市场上并没太大反响,而仅凭这一片之力“大逆转”中韩合拍片的尴尬境地远远不够。

中韩合拍“魔咒”,大导演排队来跳坑

中韩合拍电影不是2016年才有的新鲜事儿。

从2000年的《飞天舞》开始,中韩两国开始在演员上强强联合。2007年,《集结号》这部片子邀请了韩国电影的特效团队进行合作,至此双方从台前到幕后,合作领域逐渐扩大。

至2014年官方签署《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给予中韩合拍片国产电影待遇,中韩合作更是进入热恋期。

在合作的多种形式中,韩国导演来拍片是一大主流套路。

DT君找出了2012-2015年间9部韩国导演执导的合拍片,这其中有不少是韩国知名导演,奈何也逃不过扑街“魔咒”:

比如,《八月照相馆》导演许秦豪执导的《危险关系》,有韩国恐怖电影界“点金之手”之称的安兵基指导的《笔仙》系列,成绩都是惨不忍睹。

而曾执导《我脑海中的橡皮擦》的李宰汉导演的《第三种爱情》,除了成全了宋承宪和刘亦菲这对颜值CP,也再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是证人》算是其中少有的叫好又叫座的片子,但这根本就是导演安尚勋把自己4年前的《盲证》换了拨中国当红演员翻拍而成。

一言概之:就是韩国大导演来中国就不灵了,而名气不够响的导演也没能在中国成为黑马,纷纷变身烂片的助攻手。

合拍扑了街,但韩国电影金字招牌一直都在

有盆友可能想问,既然从这几年成绩看,中韩合拍已经成了烂片的代名词,为何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执意与韩国玩合拍呢?

这就不能不提韩国电影的苦心造诣。

首先,韩国电影工业在亚洲领先,这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同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可以学习并实现资源整合的理想伙伴。

韩国电影20世纪90年代开始复苏、到21世纪初达到繁荣,不仅确立了对电影市场保驾护航的电影分级制和配额制度,在罪案、悬疑、爱情等类型片上也走出自己的路子。

再加上有相似的文化背景,韩国电影在中国的口碑也是相当之好,以下这些经典韩国电影你看过多少?

而这几年《小姐》、《鬼乡》等韩国“新片”,在豆瓣上同样口碑强势:

在这背后,韩国电影的性价比也相当感人:

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数据,2014年韩国上映的电影共69部作品,平均制作费为58.9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每部电影3000万。

既然手握“成本+质量”优势,也难怪韩国电影如此吸引合拍大军。

那么问题来了:“水土不服”为哪般

不过,道理归道理,优势归优势,中韩合拍屡屡扑街的事实就在那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综合业界人士各种分析,DT君总结出最主要的两点:

  • 生产端的制作文化差异
  • 消费端的市场土壤差异

韩国导演十分擅长罪案、悬疑、惊悚等类型片的创作,对社会话题的刻画也是十分大胆——这也体现在上面提到的多部高口碑韩片里。但基于中国的审查制度和没有电影分级的市场现状,导演可发挥空间有限。

另外,虽然中韩一衣带水,文化上渊源颇深,但电影消费理念方面仍有差距。

从票房成绩来看,当前中国的观众更加偏好的是《港囧》、《夏洛特烦恼》和《美人鱼》等喜剧题材的商业电影。

所以,部分韩国爆款电影引进到中国后票房寡淡,其市场竞争力远不如好莱坞大片——这意味着内容消费层面很难实现中韩电影市场的无缝对接。

除了这些牌面上的问题,不得不说,中韩合作其实还不够“努力”。

已有的中韩合拍片最多的是韩导们擅长的爱情片和悬疑片两大类型,但说好的诚意呢?

一边用着老韩剧的编剧套路,一边玩着韩流明星在中国的生钱之道,一旦扑街就用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语言沟通问题、制作团队磨合等问题当挡箭牌。

其实,选择更贴近中国观众的题材,将韩国导演擅长的韩剧拍摄之长处与中国观众本土化需求相结合,用心也是可以做到的。

也许,以上纯属DT君瞎操心了,“中韩合拍”这个烂片标签洗不洗得白,还得看未来的合拍片们诚意到底有几分了。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