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
郝景芳和她的《北京折叠》掀起了读者对中国原创科幻的又一轮热潮
北京时间8月21日上午,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继去年科幻作家刘慈欣《三体》之后,中国80后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再次获得雨果奖。在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此前,刘慈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就曾表示,郝景芳是他非常看好的一位年轻作家。
4月底,《北京折叠》入围“雨果奖”后,小说就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故事发生在大概22世纪的北京,首都成为一座可折叠的城市,大地和建筑定时翻转、折叠,小心翼翼地分隔出三个生存条件差异极大的空间。少数人在第一空间过着优渥的生活;多数人挣扎在拥挤不堪的第三空间,难以向第二、第一空间流动,连捡垃圾都是难能获得的工作。垃圾工老刀为了挣钱供孩子上学,冒险接活前往第一空间,他目睹了跨空间差距和各种意外。
《北京折叠》灵感来自于郝景芳的生活经历。那时她租住在北京北五环外清河,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小苍蝇馆子和大市场,一片看起来马上就要拆迁的棚户区已经摇摇欲坠地存在了五六年。每天早上,她从这个城乡结合部出发,挤着公交车换地铁,去往国贸实习地,参与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英文讨论。这里离天安门可谓一步之遥。但凡北京有重大活动,熙熙攘攘的街道立马变得整洁漂亮,街上行人也顿时减少。“有一些人是可以藏起来的,藏在看不见的空间。”郝景芳想,在这种反复的场景切换中,她强烈地感觉到,北京的几个空间是平行存在的。
《北京折叠》2012年12月发表在清华大学水木BBS的科幻版上,2014年被《文艺风赏》、《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选中刊发。2015年,《三体》英文版译者、科幻作家兼翻译家刘宇昆把《北京折叠》译成英文。科幻作家宝树就曾经形容,这篇科幻小说有点特别,“太空未来、宇宙冒险、打怪升级这些浪漫色彩的它全没有”,除了北京城能“像变形金刚一样折起来”,“几乎就是一个现实主义”。
在中国科幻界,郝景芳被认为是“软科幻”的代表者之一。可以想象,随着她获得国际知名大奖,她的创作风格也会越来越被人熟知。不过和所有科幻作家一样,郝景芳的这条路走得不算顺利。她曾将小说投给过主流文学杂志,但编辑告诉她,杂志不发表科幻作品。而在科幻杂志,小说也被退稿,理由是过于文学化,不太科幻。
1984年出生的郝景芳是天津人,2002年曾获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她与新概念的大部分作家注重关注青春与疼痛不同,一开始就关注科幻题材。
郝景芳高中时就开始喜欢物理,她曾回忆,“高三的时候我看科学和哲学,看爱因斯坦写的散文集,以及薛定谔写的宇宙真实性和个人自我意识的关系的文章,感觉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后又在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攻读硕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读博士生。
她的科幻创作也始于在清华读书期间。曾以《谷神的飞翔》获2007年首届九州奖暨第二届原创之星征文大赛一等奖,凭借《祖母家的夏天》获2007年《科幻世界》科幻小说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出版过科幻长篇小说《流浪玛厄斯》和《回到卡戎》。
在发表“雨果奖”获奖感言时,郝景芳说,“《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我提出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面对着自动化、技术进步、失业、经济停滞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有一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低迷多年的中国科幻市场由去年刘慈欣《三体》小说获得“雨果奖”后引爆热情。今年初,果壳网成立“未来事务管理局”这是一个进行科幻作家培育、IP运营等的文化产业公司,以不同方式签约了刘慈欣、韩松、郝景芳等40宇位科幻作家,并下设“果壳阅读”、“未来科幻大师工作坊”、“不存在日报”等多个科幻产业运营品牌。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举办的多场与科幻创作相关的作家见面会也受到读者热情追捧。郝景芳的这次获奖,必然将对中国科幻创作注入新活力。
种种迹象表明,正如科幻作家韩松在上海书展上表示,中国科幻创作正在重新迎来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