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民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红色仁怀:“农旅一体化”成发展新引擎

第一财经 2016-10-08 12:01:00

责编:李秀中

当前,遵义市农旅一体化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成为该市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截至今年8月底,遵义市打造的农旅一体化示范点已达96个。

贵州遵义仁怀,不仅是国酒茅台的故乡,亦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仁怀,曾用打土豪没收来的茅台酒活血疗伤。81年过去了,随着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与时俱进的怀仁市决定将原本用于建设茅台酒配套产业园的3.5万亩工业用地,拿出1.4万亩发展农旅产业,以“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山水田一体”为主题,将坛厂镇枇杷村至鲁班镇隆堡村的区域建设成农旅一体化示范带。

日前,第一财经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全国重点媒体“重走长征路”记者团一行来到“茅台酒乡”仁怀采访。据了解,以仁怀市坛厂镇“神采八卦园”为代表的农旅一体化园区,开园半年来已累计接待游客90万人次,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更吸引了5.5万人次前来游览,农民人均纯收入亦从2014年底的4800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2万元。

工业园到农旅区的嬗变

从黎平会议到遵义会议,从血战娄山关到四渡赤水,在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中,贵州有着一连串重要的事件节点和鲜亮的红色记忆。其中,四渡赤水成为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进途中受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堵截,在对敌不利的情况下,1935年1月29日凌晨,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主力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西渡赤水,从而拉开了这场战役的序幕。

1935年3月15日,中央红军以主要兵力从鲁班场东南北方向向固守在此的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所率的一个纵队发起进攻,战斗从早上开始一直打到15日夜间,各路红军才奉命撤出战场,往仁怀县城、茅台方向转移,陆续集结在茅台镇一带。

仁怀市坛厂镇,1935年3月16日的早晨,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剿”红军于遵义的美梦。

80年后,借着“打造从坛厂镇到鲁班镇的农旅一体化综合示范”的东风,坛厂镇村民开启了发家致富的新征程。

“身处坛厂镇枇杷村亿元打造的‘八卦园’中,马鞭草、油菜、桃树、李树和各类景观苗木种植其间,长廊、凉亭、水车等设施错落有致,非常漂亮。”坛厂镇人大主席卢锡勇指着一望无际的八卦田回忆道,曾经的枇杷村可不是今天这个样。

据介绍,枇杷村虽毗邻两条高速路,又守着贵州仁怀经济开发区和茅台酒厂循环园区两个经济开发区,但此前村民却过着穷日子,干群矛盾不断激化。2012年7月,枇杷村甚至因工业园区安置问题发生过群体性事件。

3年前以选调生身份来到坛厂镇担任街道副主任科员的沙广君亦称,枇杷村一带曾被规划为茅台酒厂配套产业园。2010年,白酒配套产业园、新加坡产业园、茅台酒循环经济产业园3个工业园区同时落地坛厂镇。但随着国内白酒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工业园渐有“烂尾”之势,“已建好的企业停产了,在建项目停建了,有征地意向的见势不想来了,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地都征了也不干的。”沙广君坦言,当时我们对于发展感到迷惘,干部都不敢面对群众了,如何修复跌至冰点的干群关系,如何把红军走过的地方建设得更好,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

在沙广君看来,坛厂镇生态优美、地形独特,搞农旅一体化是天时地利人和。经过多次讨论,仁怀市政府亦认为,搞农旅一体化是坛厂镇目前最好的出路,并决定将原本用于建设茅台酒配套产业园的3.5万亩工业用地,拿出1.4万亩发展农旅产业。

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规划虽已获上级政府首肯,但投资款项到位需要时间。“不能这么干等着,村支书带头贷款180万,作为前期启动资金,先让项目动起来”,沙广君介绍,整个项目从2015年4月开始规划,5月开始流转土地,8月开始建设,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建设完成。

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两番

卢锡勇介绍,以“神采八卦园”为核心区的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总投资1.3亿元,建设区域分为八卦迷园、村落田园和彩叶花园三个部分,总占地2800亩,园内种植的农作物和果树,由相关机构规划、种植、管理,但收成仍属农民所有,也不影响农民土地流转的收入。

走进园区,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水、电、路、讯、寨等基础设施完善,八卦迷园、彩叶园、冒沙井、琵琶湖、二潭映月、牡丹园、盆景园、草莓园、幸福家园、枇杷新村和鲁班场战斗指挥所等景点合理布局,相互映衬,游客络绎不绝,美丽乡愁让人流连忘返。

卢锡勇说,两年来,依托区位优势、地理地貌、文化沉淀等特色资源,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引进浙江妙夫、湖州天明、浙江宏盛等12家企业合计投资2.5亿元发展旅游产业,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引进68家餐饮、民宿、酒吧和民间工艺品商家。

这一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亦为枇杷村村民提供了1100余个就业岗位,群众就地打工,变身为旅游产业工人,从事的工种包括餐饮、园艺、保洁、保安等,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

枇杷村贫困户汪兴珍,是“农旅一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直接受益人。汪兴珍患有贫血症,虚弱的身体让其一度在家赋闲。两年前,她的孩子又患上重病,生活雪上加霜。农旅园开园后,她被安排到停车场工作,月收入近2000元,还可以就近照顾孩子。

56岁的老农赵温刚是“幸福园”农家乐的房东。赵温刚介绍说,他把多余的房子租给外地投资商开办农家旅馆,自己在旅馆当保安,儿媳当领班,女儿做后厨,儿子在外打工,他家原来的年收入只有三、四万元,而现在至少有15万元,比原来翻了几番。

短短半年时间,“神采八卦园”已累计接待游客90万人次,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更吸引了5.5万人次前来游览,枇杷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底的4800元跃升至12000元。预计2016年底,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超过300万元全村43户贫困户、133人,今年底将全部脱贫。

枇杷村坛鲁农旅园,仅仅是遵义推进农旅一体化的缩影。当前,遵义市农旅一体化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成为该市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截至今年8月底,遵义市打造的农旅一体化示范点已达96个。前8个月,该市农旅一体化园区共接待游客547万人次,实现总产值47.12亿元,其中旅游业产值15.09亿元。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