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普华永道:债转股短期内难“井喷” 资产评估、公司管理成难点

第一财经APP 2016-10-13 17:59:00

责编:胥会云

专家认为,短期内债转股不会出现井喷现象,银行将倾向于通过自己所属机构去做债转股,未来在资产评估、公司管理等操作环节将有挑战。

国务院一则《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拉开了新一轮银行债权转股权(下称“债转股”)序幕。

部分人士担心《意见》出台后,可能会出现债转股“一哄而上”的情形。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主管合伙人梁国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债转股个案“井喷”的情形,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盈利考虑,会很慎重,经过研究后可能多会采用同一个集团内所属机构去做债转股。而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逐步参与进来,中期内债转股市场才会慢慢活跃起来。

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可以直接持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股权,但《意见》通过支持银行充分利用现有符合条件的所属机构,或允许申请设立符合规定的新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回应了银行如何参与债转股问题。对此,梁国威表示,估计短期内银行会倾向通过所属机构去做债转股。

与1999年的政策性债转股不同的是,这一轮债转股明确以市场、法制为主导,并多次强调“政府不兜底”,这也让债转股难以“井喷”。

不过,债转股概念股已经持续活跃,主力资金不断流入,主力资金净流入前列的个股包括海德股份、中国一重、陕国投A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近日表示,与上世纪末政策性债转股不同,本次债转股的债权转让、转股价格将依据市场形成的公允价格自主协商确定,国有企业的转股定价也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同时履行相关程序。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享收益,政府不承担损失的兜底责任。

华泰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判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以及政府对规则的制定、政策的完善都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银行、实施机构和企业三方想撮合成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转股价格也并非易事。未来债转股的规模不会一下子变大,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扩大规模。

10月13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表示,从模拟运行情况看,债转股可以使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下降约10到20个百分点,大幅降低企业财务费用。

梁国威认为,未来债转股可关注四个方面。

首先,银行债转股涉及到资产评估,这里涉及很多估值判断,将对银行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是一个很大挑战。

其次,银行债转股之后,企业债务负担将会减轻,但是企业能否利用好这一良机,改善公司经营管理,扭亏为盈,需要加以关注。如果债转股之后,企业管理手段没有改善,债转股也就不会成功。

再次,债转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这个指标,但是当相关资产由贷款转成了投资,并不代表风险降低了,只是在资产负债表里挪了位置,债转股后的股权投资资产质量,也就是不良资产率也应被关注。

最后,在债转股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要警惕银行借债转股巧立名目实现转移,实际上仍然继续涉入相关资产和风险,没有真正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