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朱啸虎——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
金沙江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合伙人。主要专注于互联网、无线和企业IT投资。投资代表案例:兰亭集势、滴滴出行、大智慧、饿了么、小红书、映客、回家吃饭等。
王韬——第一财经研究院助理院长
自2016年1月起任第一财经研究院助理院长,管理研究院的能源项目与北京办公室,其团队致力于为中国历史性的经济与能源转型提供独立、客观和有深度的建议。
新闻背景
互联网资本寒冬中,共享单车似乎成为了新宠儿。据公开资料显示:三个月的时间里,包括摩拜、ofo、小鸣、优拜在内的四家共享单车公司共计获得10轮融资,金额高达数十亿元。其中,“小黄车”ofo已获得滴滴出行、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小米,中信产业基金,元璟资本等机构的多轮融资,而“小橙车”摩拜身后的投资方则包括高瓴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贝塔斯曼等。投资者阵容的豪华程度,堪比当年的打车市场。一线投资机构,数亿美元入局,城市出行的“最后三公里”,无疑成为了2016年下半年一个出人意料的风口。
观点提炼
共享单车会重现“滴滴式”的烧钱大战吗?
朱啸虎:可能不会那么激烈,因为单车本身客单量非常低,可能几毛钱一两块钱,我觉得很难再补了。滴滴便宜的时候最少要付一块钱,单车已经这么便宜了,我觉得靠补贴没有什么意思。更多的是靠方便,有更多的车,价格做到一块钱或者几毛钱对于用户没有刺激。关键是要有车,最核心的还是要尽可能让用户,能够很方便的找到车,然后骑起来很方便,很便利。
如何看待政府在其中的角色?
王韬:我觉得在这个角度上政府其实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如果政府在早期能够参与的话,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也能够引导这个行业更好的去服务于城市公共交通一个大的目标。如果我们政府做的好,我们现在看到的,网约车的争论,有可能在未来的共享单车里面不会重复,因为政府很早期就参与到里面了,它不再是以一个对抗者,对抗现行体制的一个身份出现,而是一个参与者,共同建设一个新的行业的身份来出现。
文字回顾
主持人:各位好,这里是首席评论。
似乎还没有看见太多的推广,共享单车就悄无声息进入到我们生活当中来,几家优秀的创业公司背后都积聚了强大的资本力量,这让所有创业者都羡慕不已的同时,我们也都在问,这个行业的前景会是怎样?我们先来看小片。
小片:互联网资本寒冬中,共享单车似乎成为了新宠儿。据公开资料显示:三个月的时间里,包括摩拜、ofo、小鸣、优拜在内的四家共享单车公司共计获得10轮融资,金额高达数十亿元。其中,“小黄车”ofo已获得滴滴出行、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小米,中信产业基金,元璟资本等机构的多轮融资,而“小橙车”摩拜身后的投资方则包括高瓴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贝塔斯曼等。投资者阵容的豪华程度,堪比当年的打车市场。一线投资机构,数亿美元入局,城市出行的“最后三公里”,无疑成为了2016年下半年一个出人意料的风口。
层次一:资本寒冬里的新宠儿?
主持人:好,欢迎两位的到来,朱总您是在滴滴打车还不被市场看好的情况下就出手投资了,现在在这么早期的阶段投资OFO,你先给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看好共享单车这个行业?
朱啸虎:因为我们对出行是非常了解的,我们知道最后三公里一直是个问题,很多的工薪阶层确实每天都会办公室是乘地铁或者公交车回家,但是到最后三公里还是有问题,所以以前为什么有黑车,这三公里是一个痛点。自行车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以前的自行车都是有桩的,对于很多用户还是不方便,后来北大校友就发明了OFO这个小黄车是无桩的方式,我们觉得这个想法是非常有创意的,而且数据也非常好,频次非常高,一辆车一天能有8到10次上。
主持人:所以您觉得这个最大亮点是在无桩上。
朱啸虎:是,一个非常小的改动,很大的刺激了用户使用的热情。
主持人:我记得以前咱们像出地铁,尤其在北京,出了地铁回到家,其实很原始的,坐过那种小蹦蹦,这个确实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群的问题,那么王总,您有没有体验过共享单车?
王韬:我骑过,而且我已经骑非常多次了,所以我在北京来说算是比较早期的用户。
主持人:什么情况下使用?
王韬:更多也是像您一样从地铁出来到单位,或者从地铁出来到家里,或者到一个相邻比较近的距离,我会选择考虑首先看有没有单车,原来我会考虑打车,但是如果打车的话首先一方面是不容易打到车,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从成本上来说也会更高如果天气好又合适的情况下,走路、骑自行车这种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使用一个公共交通,我觉得是非常好的选择。而且我们现在其实看到了朱总描述的事实,就是很多人已经发现,共享的单车你根据地图可以看到,在上班的时候一下子会聚集在远郊的地铁站,因为大家都骑车坐地铁了,从城里的这些车呢,会从地铁站的周围分散到各个写字楼里头,快到下班的时候这些车又会从写字楼骑到地铁站附近,这些车又从远端地铁站的周边回到各个小区里面。
所以这个用户的模式,其实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是非常商业机会非常巨大。
主持人:我们刚才聊的这个群体,可以说是比较相似的,都是上班族一类的,那我们做这期节目策划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打了一个问号,这个市场规模到底多大?我们根据现在的这个情况来看,这个供给端确实是在增加,这个车的数量在不断的上升,但是这个需求端也是一个问号,是一个未知数,那么您是怎么来预测这个市场规模的?
朱啸虎:当时我们做过市场的分析,OFO一开始做大学校园的,大学校园这个市场是非常容易估算的,我们算一下校园市场每年的营业额到10亿人民币的规模,几亿的规模,这个市场也是相当可以的,做到A股上市公司的规模体量是可以的。但是校外市场,说实话我们现在不知道,我只可以说这个需求肯定是有的,校外市场有非常明显的潮汐项目,每个上班的时候都是从地铁站去办公楼,下班都是同办公楼回到地铁站,潮汐效应非常明显,需要人工调度,这笔账我现在还不知道,OFO还在做实验,其他几个现在还在摸索阶段,校外市场我觉得还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才能估算出能有多大,总体来看我觉得市场本身大小是可以的,但是能不能赚钱,因为你把人工的搬运成本算进去,能不能赚钱,需要进一步估算。
层次二:商业模式清晰了吗?
主持人:现在包括两位其实对共享单车这个前景大部分都是觉得是很好的,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比如说在还没有实现大家都能把自己的单车拿出来共享阶段的时候,还是需要自制单车,这个成本需要怎么控制?以及投放到使用过程当中这个怎么调度,后期怎么维修,考虑到季节,您觉得最大的难点会是什么?现在在您的脑海中浮现的最大难点?
朱啸虎:现在最大问题就是在校外市场有非常明显的潮汐效应,因为滴滴打车非常明显,它有网络效应,它没有这种非常聚散的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效应,但是单车不一样,单车基本上是以每个地铁站为核心,辐射到周围三公里,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人工调度,人工调度进去,这个成本怎么算?怎么最优调度,需要很多大数据进行分析,这个成本要打进去以后,看能不能把钱赚回来,还是一个未知的命题。
王韬:的确是潮汐性效应有一些障碍的,但是我觉得其实在很多像写字楼里面它的潮汐效应会被同样的用户抵消掉,因为他骑过去以后他下班的时候又骑回来,所以你不需要另外有员工把它搬回来,他到了下班点就到这儿了。但是我觉得可能在我们整个城市的效应上,或者城市的规划上,应该给予单车更多的鼓励,我们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但是现在你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面已经很少看到自行车了,为什么呢?一方面是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大家会觉得骑自己的自行车很麻烦,我可能只想骑一个短途的,共享单车的确是非常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它没有解决另外两个问题,第一,自行车丧失了很多的路权,我们在骑车的时候发现没有自行车道,或者是机动车离你非常近,有安全问题,年轻人可能还好一点,如果是中老年人,或者小朋友骑车的话会有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北京现在的雾霾也很严重,汽车尾气也是非常重,很多骑自行车一方面想要锻炼身体,想要增强自己的体质,但是另一方面你又不得不忍受,你可能面临更多污染空气暴露的尴尬的现实。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如果城市的设计者,城市的决策者,如果愿意参与这个过程,去参与这个决策,去鼓励他更多使用单车,衔接中国或者大城市里面的公共交通,来避免驾车出行,可能会有更好的这种公共效应,这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主持人:您也提到了一个,我觉得是良性循环,我们如果在开车的人群比较大的情况下,确实这个雾霾将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大家都来骑车的话,那么也是实现了一个保护环境的目的,那么这个雾霾可能会在这种状况下慢慢的降低下来,这就需要刚才您也提到这个政府的参与,怎么和政府管理之间协调,朱总您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朱啸虎:这个我觉得我们肯定会和政府要密切沟通的,从大方向来看,我觉得中国政府还是相当鼓励创新的,相当鼓励绿色出行的,所以从大的方向来说,从远的趋势来看,我觉得肯定是利好的。
主持人:所以政府应该是鼓励和支持的。像我们经常很多出国的观众也了解到,像大的城市,比如说伦敦、巴黎,还有荷兰阿姆斯特丹,这些城市其实很早就有公共自行车这样一个项目,确实便利了很多居民,或者说是游客,但是它是属于公益性质,在盈利方面做的不是很成功,在共享单车这一方面,朱总您怎么考虑这个商业模式的盈利点?
朱啸虎:我觉得核心还是在成本,因为有种自行车确实成本挺高的,因为它的桩,包括建设成本,平均算下来一辆车在7、8千块钱,这个成本非常高,那这样的话这样一个成本想靠每天的自行车使用量,而且有桩的话就限制使用量,因为用户使用没有那么频繁,没有那么方便,这个账很难算过来,就变成了公益性的项目,如果我们一辆车的成本很低,又是没有桩的,能够让用户的使用频次达到8到10次以上,那这样的话这笔账就很容易算了。
主持人:所以关键点是在于有桩无桩,把这个成本降下来。
朱啸虎:另外一个是成本,成本也很重要,车的成本。
王韬:现在的这些自行车,尤其我们看到的共享自行车,通过GPS的植入,通过跟手机客户端的绑定,来帮助人们寻找自行车,而且可以随时停,可以在任何地方用,这的确是突破了以前公共自行车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我们在国外的时候其实看到类似的自行车有几大原因可以在那些国家实行,第一,他们很希望使用自行车,他们把自行车作为一个潮流,是一个绿色的潮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些城市的规模,其实普遍不太大,它的城市中心区域用自行车可以相对比较容易达到的,所以很多人在伦敦的中心,在阿姆斯特丹、巴黎的中心,骑着自行车出游,又没有污染的困扰,其实是一件人生乐事,他是非常享受的一个过程。但是在中国,尤其现在中国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大,而且道路拓的比较宽,对自行车没有足够的保护,所以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障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需要在这些地方去架设相应的有利条件,设置更多的停车位,避免人们出现这种可能骑到了这一站没有地方停不得已到处乱停的尴尬局面。
另外也是设置更多的自行车道,给予自行车骑行更多的权利。
另外这个事情也不单是靠政府,这还需要很多商业机构的参与,现在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共享单车,已经是一个民营资本自发的过程,一个投资行为,政府在这轮的过程中,提了很多比如说公私合营的概念,但是像很多我们以前看到的项目都是政府列单子,希望民营资本投资,但是这一次是出现了民营资本主动发现,但是做的事情又是政府有很多影响力的地方,所以政府不再需要用钱来进行融资,它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好的运营方式运营环境来给它提供支持,甚至也可以用一些低息的贷款解决他们最开始投资资金的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领域其实有非常多政府和民营资本可以共同合作,而且创造一个政府赢民营资本赢、社会赢和环境都能共赢的非常好的局面,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亮点,很难得在中国出现这个创新,我把这个概念跟我很多国外的朋友介绍过,谈过,他们都觉得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看到了在互联网领域真正出现的创新,因为在很多其他城市,那些所谓的低碳城市的先锋城市,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创举。
层次三:城市管理下的新拷问?
主持人:所以您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就是由政府参与进来,类似于PPP合作的模式,由政府参与。说到城市管理,我们举两个比较细节,也是从我们身边听到的例子,确实现在有些抱怨的声音说,这个停车的时候自行车占了车道,或者占了一些停车位,而且现在共享单车也是属于一个监管的空窗期,还没有具体的措施规范它,这样朱总您觉得将来会进行一个怎么样的协调?
朱啸虎:我觉得中国政府政策一直是比较开明的,先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到这个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出政策,从过去的支付、视频、游戏,甚至包括打车软件,都是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对单车共享,我估计政府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先观察一段时间,先让这个企业发展一段时间,等到一定规模以后我们再看到底什么样的规模才是最有效对社会最有利的,现在确实都太早了,我觉得定什么规则都很不好说。
王韬: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在这个角度上其实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像我们刚才说的,现在的共享单车其实面临很多问题,它有可能会被破坏或者被乱放的问题,有的人骑了单车但是发现自行车道不够宽,或者没有保护,或者我到了地铁站想要停在那儿,但是那附近都没有划白线的停车区域,那我就被逼着到处乱停车,这种情况下政府其实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方便共享单车更多的服务我们在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他的目标客户,如果政府在早期能够参与的话,他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也能够引导这个行业更好的去服务于城市公共交通一个大的目标。
所以我觉得我们政府做的好,我们现在看到的网约车的争论,有可能在未来的共享单车里面不会重复,因为政府很早期就参与到里面了,它不再是以一个对抗者,对抗现行体制的一个身份出现,而是一个参与者,共同建设一个新的行业的身份来出现。
层次四:“最后三公里”战局如何收场?
主持人:所以您觉得政府的参与要越早越好,其实这个论点并不矛盾,当这个行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政府注意到这个问题,当这个问题实在是已经威胁到大家的生活了,政府可能就会在适时的阶段出现一些制约了,朱总您在这个圈子里的口碑,投资是快准狠,而且还是收益也是比较快的,如果这次这个共享单车,这几个创业公司的大战还暂时没有办法见到收益的话,会不会进入一个像当时的滴滴一样的烧钱热,您觉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朱啸虎:我觉得这个可能不会那么激烈,因为单车本身客单量非常低,可能几毛钱甚至一两块钱,我觉得很难再补了,滴滴便宜的时候最少要付一块钱,单车已经这么便宜了,我觉得靠补贴没有什么意思了,更多的靠方便,有更多的车,价格做到一块钱或者几毛钱对于用户没有刺激,关键要有车,最核心的还是要尽可能让用户能够很方便的找到车,然后骑起来很方便,很便利。这是最主要的。
主持人:这是核心。这场大战最终会以什么样的结果,或者大家期待什么样的结果来收场,我们先进一段广告,回来之后继续聊。
欢迎回来。朱总,您提过这场战争会在90天内完成,现在还是这么想的吗?
朱啸虎:对,我们现在认为互联网发展非常快,滴滴打车你很难想到今天才四年多的公司,已经是100亿的公司了,单车共享现在已经是两家公司决赛了,这两家公司拿到上亿美金,如果还没拿到上亿美金的公司想在这个领域竞争已经非常困难了,剩下的这两家公司,我觉得在90天以内看到胜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两个打法非常不一样。
主持人:所以您还是坚持您这个论断,现在共享单车的行业里面已经有像OFO,有像膜拜,有像小明等等这样一些创业公司拿到了很多轮的投资了,那么最后王总您预测,会以什么样的格局收场呢?
王韬:我觉得这个不一定有一个完全的胜者,因为从很多城市来说,它所使用的城市的单车的客户使用模式是不一样的,我们比如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甚至包括在海淀区有很多高校学生,高校学生人群的聚集量决定了那个区域使用单车的方式,那个风格就可能更适合OFO这样校园起家的公司,但是在国贸这种地区,它可能更加适合像白领潮汐式的,以这种短途出行的方式,因为跟车不一样,网约车更多的是一个在全市范围内都可以随时跑的,然后我甚至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我也希望用这个网约车的软件帮我约到车,但是共享单车它更多是一个本地出行,我的猜想它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本地化的解决方案,有可能会有不同的公司能获得机会,但是的确这两家公司或者目前四家公司通过已经获得的资本,能够在技术上在推广上获得非常大的优势,这就决定了它可能在拓展其他的市场,或者拓展其他城市的时候,相比于其他一些还未创业,或者还未获得规模效应的公司有更大的优势。
但是这四家公司最后谁能获得一个最好的商业模式,谁能真正获得最后的胜利,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去检验。
主持人:那么现在四家,比较有名的四家打法就是不一样的,朱总您觉得胜出的关键点是什么?
朱啸虎:成本和运营,我觉得非常重要,关键成本要低,运营效率要高。
主持人:我们了解膜拜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现在像朝阳这边写字楼比较多,大家使用的频率是非常高的,王总您对这点怎么看?
王韬:我觉得使用成本这件事情可以分开来说,我们用这个车代替短途的打车出行,在短途打车我已经可以接受13块钱或者15块钱打车了,自行车也花差不多的时间,考虑到堵车,还可以更加准确到,我甚至可以接受5块钱以内甚至更高的使用成本,但是东西要好用,要方便。我们现在虽然是1块钱,但是的确是一个市场拓展期间的行为,我觉得把价钱提起来不是没有可能,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他们每一个公司现在所面临的财务状况的结算,或者谁来运营更有盈利的前景可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真的是便利性和商业模式在当地的适用性。
主持人:好,这就是一个使用者和投资者不同的角度。好,感谢两位。
摩拜和ofo,一方背后是滴滴,一方背后站着的是滴滴的投资方腾讯,他们的戏码将如何上演,或许更加耐人寻味。
已在上海、北京有大量投入的”共享“自行车---摩拜单车,正面临着使用不当、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公司试图通过技术和用户使用方式等多重手段应对。
与以往公共自行车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项目招标的运作模式不同,作为首个尝试不设固定停车桩和站点的共享单车,以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交通领域,运行初期必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共享单车掀起的资本盛宴已经让早期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那么,单车接下来的战局将如何展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