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8年,经济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济规模也达到世界第二,但是经济学理论落后于实践,又滞后于经济学的教学,这成为国内经济学界一直都很纠结的心结。
不过,随着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出版,将填补国内高级经济学教材这一领域的空白。
10月3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暨《高级微观经济学》新书发布会上,作为该书作者,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兼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称,该书是基于多年使用的《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英文讲义稿翻译,用了近10年时间反复修改,囊括了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最基本直至最前沿的几乎所有典型主题,增补近一倍内容而成。
当天,全国十多所高校的几十名经济学者参加了这个发布会,并对中国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现状进行了研讨,对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献计献策。
对于著书的基本目的,田国强在前言中提到,无论是做原创性研究还是实际应用研究,都非常有必要学好经济学,掌握其分析框架及方法,注重逻辑分析的严谨性。之所以如此,在于现实中存在“否定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中的基本作用,认为需要另起炉灶,发展出独有的中国经济学及其理论”的人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为该书做序称,这本教材的最大优势在于:一方面,它避免了许多国内经济学教材忽视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学重大发展的缺点,从现代经济学的基准理论到最前沿的观点都给出了准确的界定和严格的证明;另一方面,它又避免了绝大多数引进教材缺乏中国元素的缺点,能够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实际,阐明各种经济理论的内涵思想。他认为,“目前愈来愈多的人感到需要补上理论经济学这一课,以免被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误导和对社会经济态势作出误判。”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在这本书的推荐语中说,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仍然全面落后于国际前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的实践结合远远不够。田国强的这本经济学教材,既覆盖了微观经济学前沿的重要主题,又结合中国经济的实践,努力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现实问题。
田国强说,学者不能泛用经济理论,要清楚其适用范围,否则泛用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弄不好会造成很大的社会负效应。他建议学人对现代经济学理论逻辑及其实证量化需要训练有素,否则在讨论问题、表述概念或给出政策建议时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就有可能不太会注重理论的前提条件而将其盲目照搬到中国问题的研究和应用中来,就会导致许多问题。
此书前言中提到,有部分人“否定严谨的讨论方法和现代经济学的作用,就会认为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太强,太过注重数学性和严谨性,与现实隔得太远,从而认为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于是,就认为需要另起炉灶,“发展出独有的中国经济学及其理论”。
不过,这在田国强看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有这种看法的人是自身没有弄清楚前提条件,从而不知道理论有其适用范围,就盲目地泛用,出错了,于是就怪理论不好,甚至认为理论是错的。其实,像任何学科的理论一样,每个严谨的经济理论都给出了前提条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有效,从而,除非理论自身有逻辑矛盾,它们之间没有对错之分,而只有哪个理论或模型最适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制度环境。
前言中提到,经济学是一门外部性特别强的社会学科,具有很大的正负外部性。从而严谨地训练,正确理解、学好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特别是掌握书中所讨论的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不仅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非常重要,对实际应用更重要,一旦用错,制定出错误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影响和危及的不仅是个体,甚至是整个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这样,除了要学好经济学,在提出政策建议时,还特别不能屁股决定脑袋,以致过多考虑自身利益,因而除了勇于担当,还要具有社会良心和责任感。
据了解,该书填补了国内高级经济学教材的空白。目前,国内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多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或其中译本,好处是与国际接轨,及时解决国内高质量经济学教材匮乏的问题,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就是缺乏中国元素,在现代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之间缺乏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