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届美国大选相比,在此前民主党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拉票阶段,本次美国大选不断涌现出一些特殊的现象。
比如,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在此前拉票阶段出现的各种出格言论,甚至表态败选后不一定会接受这一结果,着实让美国选民没了方向,也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着美国的选举政治。
如何解读特朗普的奇怪言论?他的一言一行会对尚处于观望状态的中间选民造成多大影响?他们还会像往届大选那样成为“中坚力量”吗?
选民严重的两极分化
沈逸(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中间选民定理并不是一种公理,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其前提是中产阶级在社会中占主导。但是现今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正在塌陷,中间选民定理也就自然会减弱。选民的倾向向两极移动,美国政治的极化是对这种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反应。也就是说在这次美国大选中,中间选民定理是不适用的。
美国社会在两极化,特朗普的支持人数可能在民调对象之外的。民调对象多为持自由主义的建制派,位于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特朗普成为共和党候选人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共和党主流媒体的嘲讽与不看好。这说明特朗普是反建制派的典型代表,是代表对于美国现状不满的人的诉求的,而这些人长期游离于美国主流媒体之外的,因而这次选举不到最后时刻是胜负难料的。特朗普是用一种特殊的行为风格来掩盖政治精明,不按常理出牌并不等于乱出牌,特朗普实际上代表了一定数量的美国民众。
唐慧云(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6年大选是在政党极化和社会分裂的背景下举行的。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极左的桑德斯现象和极右的特朗普现象。中间选民为此难以抉择,中间选民是否参加投票还是未知数。
在美国以往的总统大选中,投票率积极性比较高的是中老年人。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是50岁以上的中下层白人,男性居多,这部分人群肯定会去投票。年轻人在大选中的投票率一直比较低,但是2008年大选中,他们积极投票支持奥巴马。
目前两党候选人的支持者基本固定,希拉里获得上层白人以及少数族裔、女性支持;特朗普主要以中下层白人、男性为主。两党候选人在辩论中的观点是在夯实自己的选民基础。
年轻选民成为中间选民,他们对两党候选人都不喜欢。目前,希拉里团队根据大数据分析,对潜在的支持者进行积极动员,希望获得年轻选民的支持。特朗普是否民调落后也不能一概而论,主流美国媒体的民调显示希拉里支持率高,社交媒体则显示特朗普更胜一筹。
郑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两位候选人几乎在所有问题达不成一致,这在历史上很罕见的,历史上两党在很多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特朗普这种反对一切的主张,在起初得到了对美国现状不满的民众的支持,但是后来这种为反对而反对,又提不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民众对此有所疲惫。
从民调来看,三轮辩论特朗普的支持率一直在下降。在第一轮时,特朗普的当选可能性为30%,现在已经只有8%。除非希拉里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目前特朗普当选的可能性非常低。
特朗普现象的考验
郑宇:这次媒体对于希拉里一边倒的支持,要这样理解:媒体宣传中的金钱政治当然会有,但多数媒体有自己的政治倾向和价值观,对于这种有倾向的媒体很难进行收买。大型媒体往往有比较左翼的立场,对民主党有较多的偏好。当两个候选者的差距不大的时候,对于两者的支持与批评差异较少。
但是现在美国社会日益分裂,两个候选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使得媒体对于共和党的批评较多。另一方面,特朗普一些极端的政治主张引起了大多数媒体的反感。他个人的操守也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其招致了更多的批评,并不意味着共和党的立场受到了媒体的批评,很多批评是针对特朗普本人的。
沈逸:如果特朗普不接受最终的选举结果,会向最高法院提出诉讼,由最高法院判断,这将是对于美国政治的一个巨大考验。走向法院将是对美国社会走向重生还是走向分裂的一个巨大的考验。美国政权合法性是由美国上层精英所设计的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次投票结果会证明在美国社会是精英阶层占多数,还是普通民众占多数。
唐慧云:根据特朗普的一贯作风,如若败选,有可能会发起司法诉讼。但即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如2000年大选一样,最高法院会进行裁决。问题是不少人担心特朗普不接受裁决结果,从而引发一定的社会骚乱。2016年大选的各种混乱现象已经导致美国民主政治的国际形象受损。2016美国大选表明,美国政治需要自我调整和更新。美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的正是政治自我纠错的能力,而2016年后这种纠错能力到底如何,可能还有待长期观察。
(本文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