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技术集团德国科德宝公司旗下克鲁勃和肯天公司位于青浦的研发中心内,测试区和专用实验室已颇具规模。这里不仅与生产基地融为一体,也可开发特种润滑剂和脱模剂,为中国市场提供“量身定制”的特种润滑产品。
这并非个案。近几年,中国本土这一快速变化又需求各异的市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与生产基地融为一体的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已成标配。北上广深等人才密集、交通便利的优势日益凸显,也令大批国际机构在此驻足。
贴近工厂 从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
在中国的跨国研发机构,解决的往往是产品中国化的问题。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科德宝亚洲地区代表许倍帝(Bettina Schoen)告诉记者,特种润滑剂的用途之一是上海地铁1号线。1号线已使用了23年之久,日均流量150万人次,也是上海地铁内连接最多人口的线路之一。用在地铁车辆轮毂轴承上的润滑剂需要更低的故障率、更高效(如维修少、改善环境)且更长的寿命,科研人员要与上海地铁制造商进行更频繁的沟通,研发中心必不可少。
GE中国研发中心也正从机器互联、实时控制到数据分析、新材料等进行创新。2014年,GE中国研发中心与国内一家高新材料企业签约联合开发新型晶体生长技术,研发的新一代晶体在X光照射下可以直接将辐射转化为电子信号,可用于辐射探测器领域。这次合作开创了研发中心与民企合作的先例,也是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目前,双方合作研发的晶体生长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GE中国研发中心光电材料与表面工程实验室主任钟大龙说:“GE拥有世界一流的材料与器件技术以及跨学科研发团队,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推动国内的晶硅生长热场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方面有过非常成功的经验,双方都非常珍视这次优势互补、强强联手的合作机会,共同探索这一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
不仅是GE,巴斯夫亚太创新园就设在上海浦东的生产基地内,电力巨头ABB公司建立了广州ABB微联牵引设备有限公司之后,也将相关的研发实验室放在了“花城”。1997年就参与广东省内轨道交通项目的ABB,为地铁1号线提供了低压供电设备,同时也是当地9号线、深圳地铁龙华线等重要项目的车辆牵引系统供货商。
“在中国、为中国”是跨国企业成立在华研发中心的首个因素。今年11月2日,3M公司这家陶瓷衬垫的发明者把催化转化器耐久实验室放在了上海新桥的工厂内,陶瓷衬垫是三元催化转换器的隔热保护装置,而中国车企需求上升的三元催化则是汽车排气系统中净化尾气的核心零部件。在食品加工包装解决方案提供商——瑞典利乐公司的研发中心内,第一财经记者也看到,总计占地3万平方米的厂区中有一大片被划作了创新研发区域(内容物研发)、包装材料部分(测试与检测服务)等两部分。创新区域内还有一条中试线,虽然个头不如实际装备大,但所有技术指标、执行标准等符合商业标准,可让中国客户身临其境进行模拟测试。
科莱恩管理委员会委员顾培楠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跨国企业逐渐由“应用”研究扩展至“基础”研究。
“我们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关于化学合成方面的工作,即怎样构建新的化学分子。关于应用,更多的是怎样把这个分子在不同场景里使用。”他也表示,在中国并非全部是应用研究,“我们(在华)基础研究的首个方向就是表面活性剂,比如开发目前正流行的无硅油洗发水配方。”
微软亚洲研究院更是进行了五大领域的研究,新一代多媒体、自然用户界面、以数字为中心的计算、互联网搜索与在线广告、计算机科学基础等。从这里走出来的新技术包括了Office、Windows、Azure、Bing、Visual Studio、Xbox Kinect、Windows Phone等。
集聚几大城市 研发力量有待开发
目前,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和江苏等地。仅以上海为例,截至2016年6月底累计引进了外资项目8.5万个,合同外资3674.57亿美元,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58家(亚太区总部49家),研发中心高达402家。而设在北京的研发机构有60%为IT业,广东则多为IT和电子业,江苏也有不少电子和机械行业的创新机构。
跨国公司在选址研发中心、是否将产品放在国内某地区时,会考虑其本身的技术机密、专利保护等软性指标,同时会对生活环境、传输装置(如同轴电缆、光缆、交换机系统及卫星天线)等提出高要求,而中国几大直辖市、省会城市的这类指标基本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海外一线城市。
未来,西部地区的研发中心数量也将逐步增加,这与跨国企业在西部加大投资或拟投资的趋势有关。从全球技术研发人才成本和市场匹配度来看,中国也依然具备优势。威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任道远就对外称,在软件、创新领域的管理人才上,北上广等用人成本直追硅谷;但软件研发工程领域,这里的人才成本还是要比硅谷低很多。
G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博士则表示,一些跨国企业的研发力量还未充分发挥,“我们与中国国企和大型民企虽然有成功的案例,但实际上工业研究体系(在这里完全成功),还是非常困难。”因此,与本地院校、各企业机构实现更多合作、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未来跨国研发得以成长的方向。只有如此,跨国公司的研发力量、全球资源更易与国内的研发环境生态体系结合。
京东方将把营收中的0.5%用于AI研发,并已组建机器人团队。
不断加深本土化及研发投入的外资并非少数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自2024年成为使用外资规模最大的行业后,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等全球化逆风甚嚣尘上的国际环境中,跨国公司依然加码中国投资,凸显了中国市场的独特魅力与非凡吸引力。
上海将加快落实稳外贸政策,用好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支持政策,深入实施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