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法回答你的任何问题。”14日,一位中体产业(600158.SH)前高管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高管此刻选择缄默实属正常。11月14日,中体产业发布公告称,收到第一大股东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下称“基金中心”)《基金中心关于申请停止股票交易的函》,基金中心拟通过协议转让持有的中体产业全部股份,本次股份转让尚需报国家体育总局及财政部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基金中心持有公司股份186,239,981股,占总股本比例22.07%。而鉴于该事项可能涉及本公司实际控制权变更,且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经公司申请,中体产业股票自14日起连续停牌,最长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此消息一出,体育投资圈便出现了诸多猜测,核心有两点,一是在体育产业概念股备受追捧的当下,国家体育总局旗下的唯一的上市公司——中体产业为何要转让股份?二是谁会成为中体产业的新的大股东。
背后玄机究竟如何,本报记者试图一一解开。
中体产业前世今生
作为我国最早尝试市场化运营的专业体育公司,中体产业可以说是中国产业化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第一批企业,其与中国体育市场化改革最早的先行者足球改革基因则是一脉相承,那就是1993年5月,原国家体委(1998年改为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要逐步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意见》要求拓宽体育的经费来源渠道,除了之前的国家拨款外,还包括社会赞助、社会集资、比赛收入,以及“投资和兴办经济实体”。
这意味着体育系统的公司化时代正式开启。
1993年6月,中国排球协会成立了华力宝公司,专门为排球的发展筹集资金。这是《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颁布后,国家体委下属单位成立的第一家公司;11月,福特宝公司应运而生。
从这一年开始,有一些运动协会相继成立自己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到2009年,除上述两家公司外,至少还成立了10多家公司。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中体产业之前,国家体育总局曾获得一个指标,但当时认为没什么用,后来转给吉林长春的“北方五环”,1996年7月1日,“北方五环”在深交所登陆上市。该公司定位是一家以体育产业为主导,医药和光学科技为两翼的综合性经营公司。上市后,除投资兴建五环广场外,还投资冠名了长春市冰上短道速滑队。
上市后的前三年,也就是1996年、1997年、1998年,北方五环的业绩表现还挺不错。但进入1999年,北方五环遇到了发展瓶颈,当年该公司净利润较1998年下滑,2003年9月19日因连续3年亏损被终止上市,成为三板股票。
直到1998年,在意识到资本市场的价值后,体育总局开始将产业打包上市。
但按照现在的上市规则,公司必须为股份制有限公司,有3年连续经营记录,并满足相应的盈利条件后方可上市。但凭借当时特殊的背景,中体产业却是直接通过市场募集成立的。
“这也是中国早期证券市场的特色:通过拿‘指标’上市,为各个行业和国有企业解困。”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体育行业负责人李永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1997年9月,原国家体委下属的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与沈阳市房产实业公司共同发起,组建中体产业。其中,体育总局将旗下4家公司资产装入,沈阳市房产实业公司的全资附属的夏宫公司入股。
按照设定,1.8亿元注册资本金,五家发起人共认购股份13500万股,其中基金管理中心持股7685万股;沈房公司持股4320万股;彩票中心、装备中心和基金会分别认购715万股、65万股和715万股。其他的为流通股份。
与“北方五环”最初命运略有相似的是,中体公司还是希望能够在体育产业方面有所发展,与“北方五环”当时大环境不同的是,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国家队首次打进世界杯两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体育产业的火爆,体育参与者数量呈现爆发趋势。
这被认为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第一轮热潮,中体产业募集资金的三个投向主体都是体育产业,当时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中体产业的三个募投项目均属体育产业:2.3亿元投建中体健身广场系列项目;3858万元承办商业性体育比赛;3000万元引进“中空吹塑座椅”生产线。
“但一系列计划相继流产,这背后有宏观环境的因素,也有其项目盈利能力缺乏可持续性的原因,即便竭尽努力,但并没有在体育产业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最终不得不抛弃主业、投身收益更为直接的房地产扩张之路。”曾任中体产业顾问的一位专家认为。
1999年,中体产业经中国奥委会批准得以注册使用“奥林匹克花园”这一品牌,当年公司与广东金业集团共同投资建设了广州奥林匹克花园。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 2000年到2003年,中体产业分别又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常州等地开发了“奥林匹克花园”地产项目。年报数据曾显示,2004年,中体产业营业总收入达到10.57亿元,其中房地产销售收入达7.03亿元,房地产销售收入占比高达66%。此后的数年内,房地产业务一直为中体产业贡献着60%、70%甚至80%的收入。
谁会成为最大股东?
“以体育产业名义上市的中体产业的资产似乎与体育并无多大关系,这也成为其在投资界被诟病的最大问题。”有体育产业投资圈人士表示。
2010年下半年,国家开始调控房地产,并要求部分央企、国企离开房地产领域,中体产业在房地产业务开始收缩。
数据显示,2010年,中体产业的单房地产收入就达到了11.47亿元,2011年,这个收入达 10.97亿元, 2012年和2013年,中体产业来自房地产的收入更是分别下降到了6.51亿元和4.92亿元。2015年,中体产业全年收入仅为8.51亿元。2016年上半年只有4.44亿元。
“中体产业在体育行业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如果把房产剥离,回归体育主业,再注入有潜力的体育业务,会是非常有想象力的空间。”李永林认为。
中体产业近年利润情况
实际上,中体产业2012年的年报中,就已出现了“体育本体化战略”的表述;2013年年报中,中体产业表示,“体育相关的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表明了公司体育本体化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2012年和2013年,中体产业体育业务收入分别为3.21亿元和3.85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60%和39.05%。只不过在“体育本体化战略”中,体育彩票业务贡献颇多。
2012年,中体产业以9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北京英特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45%的股权,业务拓展到体育彩票投注专用设备的生产、彩票销售及运营、无纸化及电子彩票技术服务、彩票游戏玩法设计与开发等领域。2012年和2013年,中体产业彩票相关业务收入分别达到6000万元和1.31亿元。中体产业官网显示,目前,中体产业的业务构成分别是体育地产、场馆建设及运营、体育服务和体育彩票。
“中体产业目前旗下比较知名的体育IP有北京马拉松、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美巡中国赛等品牌,但缺乏顶级IP,而目前中超等大IP赛事优质资源又几乎被民营公司拥有,中体产业究竟离体育本身有多远还是值得思考的。”有投资者认为。
招股书显示, 2005年,第一大股东基金中心将其持有的中体产业3820万股转让给了金保利亚洲有限公司,基金中心获得转让价款1.41亿元;2008年,基金会减持中体产业1954万股,有证券公司测算,其借此可套现近5亿元;中体产业上市之后,多次进行分红派股,公司总股本也由刚上市时的1.8亿股增加至超过8.4亿股。有人计算,如此,国家体育总局依靠旗下几个下属中心,在入股中体产业的16年间,已浮盈超过32.8亿元,期间收益率高达22倍。
“此次股权转让最终会多少,不好做预测,但空间是有的,关键要看买家是谁了。”李永林表示。
本报记者所了解到是已有几大财团参与此次收购谈判。
体育产业投资圈目前有几大猜测,第一大猜测就是万达集团相关的企业,这缘于万达体育旗下拥有瑞士盈方体育传媒、美国世界铁人公司等企业,是世界最大的体育公司;而王健林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希望把体育产业真正地做得更大,希望万达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体育产业上突破百亿美元的企业。”
“‘万达中体’绯闻也传了很多年了,不知道此刻公告,是否意味着有联姻的可能性。”某投资圈内部揣测。
这样揣测的原因一是在基础薄弱的中国体育产业大环境中,单靠万达体育单军作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中体产业是国家体育总局控股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业务领域涉及复合型城市体育地产开发、体育场馆和设施的运营管理与内容提供、体育竞赛的运营管理、体育中介服务、健身俱乐部连锁运营等。
“万达旗下企业若借壳中体产业,不仅有助于其体育元素大幅度增加,还将与万达体育发挥协同作用。”有分析认为。
当然,无论是万达还是其他欲在体育产业大施拳脚的地产公司、体育集团,都有可能成为此次股权收购者,截至本报截稿,传闻中的收购方均未对此次收购发出声音。
至于最终谁会成为中体产业的大股东,或许不久之后就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