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资委已经全面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对此,相关人士认为,处置僵尸企业难度极大,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事实上,不需要企业提,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在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甚至有的企业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只是,笔者认为,按照这些僵尸企业的发展轨迹,给这些企业处置予以政策支持,实在是个大漏勺,是一个鼓励企业浪费资源、鼓励企业盲目投资、鼓励企业盲目并购、鼓励企业盲目扩张、鼓励企业盲目决策的行为。
众所周知,央企出现今天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也不只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在国资委梳理出来的2000多家被称作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的企业中,多数都是央企在盲目扩张过程中形成的,是央企盲目决策的结果。当初这些企业,很多都可以不建或不扩建,或者不需要央企来建设,抑或不需要“加入”到央企的旗下。但是,为了政绩,为了扩大企业规模,为了销售、利润,为了央企经营者多拿年薪,硬是一个个地“诞生”了、收购了、收编了、扩建了。在市场比较红火的情况下,还能勉强生存。一旦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些企业自然只能成为僵尸企业、特困企业了。
不仅如此,央企在扩张过程中,还因为其特殊的身份,享受到了许多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具有的优惠政策、扶持政策、扶持资金,包括宏观层面的,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包括相关职能部门的,也包括地方政府的。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里,央企的盲目扩张发展到了顶峰,享受到的各种政策、资金扶持也发展到了顶峰。现在,如果在处置这部分企业过程中,再次享受到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那么,就是对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再一次伤害,也是对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再一次严重不公平。
更重要的,按照业内人士分析,僵尸企业中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周期性带来的,是一个周期结束以后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待新的周期到来时,很多行业和企业仍然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机会。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急于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理和处置呢?为什么在处置过程中还要给予他们政策扶持呢?要知道,如果真的是因为经济周期带来的,那么,在新的经济周期到来的时候,央企一定会凭借其特殊身份,在新的周期中,再度通过盲目扩张享受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政策。最终的结果,就出现了央企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永远不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现象,市场公平也就永远无法实现。
很多人把央企所做的贡献无限夸大,认为央企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履行了太多的社会义务。我们并不否认,央企确实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些责任和贡献,并不是凭空出来的,是在央企具有的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具备的条件下实现的,如各种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不到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再如对市场的高度垄断和控制等。别的不说,仅以民用航空为例,在金融危机前油价快速上涨时,国有民航公司能够得到国家的财政补助,而民营航空公司却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说国有航空公司竞争力更强吗?
既然没有特殊贡献,而只有特殊待遇,自然需要比其他所有制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多了,这显然也是市场经济所不希望出现的现象。如果在僵尸企业的处置上,继续让央企处于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平等的地位,享受更多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不到的政策支持,那么,不仅对僵尸处理十分不利,对未来市场的公平竞争也非常不利。
处置僵尸企业,还是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处置计划,设计处置方案,提出处置办法,解决处置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至于涉及到的人、财、物,债权和债务等,则由企业去与员工、债权人等商谈,有关方面只制定规则、加强监督、提供协调,而不能干预,更不能替代。像提供优惠政策、资金等这样的大漏勺,不能再出现。也只有在处置僵尸企业时把好关、掌握好政策尺度、不提供政策支持,才能有效避免新的发展周期来后,央企继续盲目投资、盲目决策、盲目扩张,从而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损失、减少政策被滥用、减少破坏市场公平竞争行为的发生。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谭浩俊”微信公众号
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6万亿元、利润总额6462.7亿元,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两重”“两新”重大项目总投资破万亿元。
我国已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应用深度融合,既关系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升级迭代,也与央企自身实现转型升级息息相关,可能成为“一点破全局”的关键一招。
国资委强调,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以改革促发展、增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