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上,武汉市金融工作局联合普华永道,发布了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指数——“武汉科技金融指数”。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指出,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当中,智能制造、“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进一步凸显。
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在全国设立科技分支行500余家,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应收账款、舱单、订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抵质押贷款项目的贷款规模,积极向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投贷联动试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前移金融服务。
截止到今年10月末,全国一共有736家科技类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3623支,累计募集资金6.2万亿元。
在此行业背景下,武汉在全国首推“科技金融指数”,该指数综合科技金融发展的环境、人才、科技创新、金融资本四大核心要素以及武汉科技金融目前的现状,设立科技金融需求指标、科技金融流动指标、科技金融商业环境指标、科技金融人居配套指标、科技金融供给指标及科技金融人才指标等6个科技金融指数一级指标。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该指数既通过横向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对标,产生直观的优势和短板判断,及时反馈给政府,为政府保持优势、提升短板领域给予意见和建议,及时制定或调整行动方案;纵向上,指数定期发布后,政府亦能根据不同阶段,同自身发展进行比较进行调整优化相关政策措施。
从各个城市2015年总体得分来看,深圳、北京、上海三市的整体得分均高于武汉,其中与武汉分数相差最大的是北京市,分差最小的是深圳市。其结果较为直接、客观地反映了武汉市科技金融与我国一线城市间的差距。
武汉市科技金融四项子指数(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科技金融创新指数和科技金融风险指数)得分均低于北京市。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北京市科技金融各方面有着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北京科技金融起步较早,“产学研”联动性较强,在各类资源强有力的支撑下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螺旋式发展模式。
与上海的主要差距在于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与风险指数方面,说明武汉在科技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与风险管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汉沪两地在科技金融资源指数及创新指数方面相差不大,反映出武汉在科技金融资源分配及科创方面的发展优势。
与深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展规模与风险管控上,但武汉在科技金融资源和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在全部的39项二级指标中,武汉有4项指标排名第一,10项指标位列第二。其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产出效率、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集聚、科技企业孵化器密度、以及人才配套保障资源和质量等指标,武汉位居第一;在科技企业的单位研发投入、单位企业专利授权数量、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额、两院院士人数等多项核心指标上,亦在四城中排名靠前,展现出武汉已经形成了发展成为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的态势。
武汉科技金融指数显示,相比较而言,武汉科技企业的数量虽然不是最多,但产出效率和创新能量表现出色,而武汉在人才储备、单位研发投入水平以及技术服务市场活跃度等指标排名前茅,进一步反映了武汉科技金融所具有潜力和后劲。
《海陵区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十条政策》出台。
根据《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
未来五年,邮储银行将为各类民营经济主体累计提供融资支持不低于10万亿元,为科技创新领域主体累计提供融资支持不低于3万亿元
对于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到5年。
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