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个三四流艺人,对外放风说受到戛纳电影节的邀请,在社交媒体上大肆渲染。到了开幕式那天,突然宣布自己生病,错过走红地毯的荣耀时刻。最后虽然有知情人士透露说受邀云云纯属自编自演,艺人仍洋洋得意于关注度的大幅提升。
这种娱乐圈常见的碰瓷营销,眼下也蔓延到证券市场了。11月22日,绵石投资赫然出现在涨停榜上,其原因,居然是因为前一日一则“终止万达商业重组”的公告。虽然是终止重组,对于热衷炒壳的A股而言,其不啻于“卖壳”宣言,幕后资金借机封涨停,显然是有备而来。
不过,万达集团不想轻易被碰瓷,22日晚间立刻公告称,绵石投资公告属于单方炒作行为,与万达集团无关。遭到“打脸”的绵石投资证券部人员反应也很快,迅速回应称,确实与万达商业洽谈过借壳一事。
看到绵石投资的回应,笔者不禁叹服于其语言艺术。照这个逻辑,该证券部人员完全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打个电话毛遂自荐,然后申明,已与诺奖评委会“洽谈过”申领文学奖事宜。
抛开一厢情愿的炒作因素,专业人士一看即知,万达商业借壳绵石投资,基本没有可操作性。
绵石投资的股权结构,完全不符合万达商业的需求。绵石投资总股本不到3亿,停牌时总市值42.65亿元;公司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总共持股不到20%。而万达商业2015年净利润都有300多亿元,A股上市哪怕按15倍市盈率估算,总市值也在4000亿元以上。绵石投资既没有足够的股权可资转让,又没有足够的空间用来增发,重组方案压根就无法下笔。
除了本身的“硬伤”,绵石投资还有“前科”。这个公司,研究基本面的投资者可能闻所未闻,炒概念的游资则并不陌生。
绵石投资可以说是A股的老妖股了。在2006-07年那一轮大牛市中,曾经从不足3元飙升至38元。彼时公司高管云集了一堆来自投行的资本运作高手,一度号称“最牛操盘团队”。公司如今的实际控制人郑宽,当时就是从海通证券投行部副总经理转任上市公司总经理。
有如此高手操盘,绵石投资自然不甘寂寞。近年来,主业“房地产综合开发”不见起色,跨界转型倒是折腾个不停。一会儿收购铁路玻璃钢公司,进军“轨道交通用特种玻璃钢纤维产品研发与制造业务”;一会儿转型医疗服务业务,股市老司机一看就知道,市场哪儿热往哪儿凑。至于业绩,多次靠卖资产来粉饰,基本沦落为毫无价值的空壳公司了。
耐人寻味的是,绵石投资这样的壳公司,靠炒概念、蹭热点,每年都会有几把行情,虽然最后怎么上来的还会怎么下去,但起落之间,往往就收割了一轮韭菜。反观万达商业这样的行业龙头公司,利润丰厚,增长稳定,想上个市还挺不容易的。对照之下,A股上市发行制度的奇葩之处,也就暴露无遗了。
(作者为资深市场人士,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端观点。)
{{item.suffixTags}} | {{ item.stockName }} {{ item.code }} | {{ item.close }} | {{ item.upDownPer }} | {{ item.upDow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