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吴敬琏在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中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强化竞争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三十多年的经验和最近十年的经验,要想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竞争。竞争是市场制度的灵魂,市场保持持续、稳定、有效率的增长,主要是发挥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有效地把稀缺资源配置到最正确的地位,这是有效的配置资源。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形成一种在经济活动中共存的激励体制。而这两个功能不管是有效的配置资源,还是共存的激励机制,都要通过竞争形成的价格信号来实现。所以没有竞争,市场是不可能发挥这两种功能的,所以我们说竞争是市场制度的灵魂。
但是这个竞争在原有的体制下是受到压抑的。所以就要用竞争政策来保证竞争的加强,来保证市场发挥功能,来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六十年来,我们碰到的问题要靠竞争来解决,特别是最近十年,我们碰到很多很棘手的问题,这些棘手的问题也是要靠市场体制、靠竞争来解决。所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面,加强竞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机制,而且也不是很容易能够做到的。
北京的凯恩克劳斯基金会2013年就发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从国际的视角,研究了怎么样加强竞争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今天的会上这个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也会做介绍。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在中国的情况下,因为我们改革还在进行,所以加强竞争的问题不是很容易能够解决。有很多理论问题、政策问题、执法问题是要解决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在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一个关于价格改革的文件,里面就讲到了要逐步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定位,协调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大概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虽然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或者是建立市场经济。但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政策是什么呢?是产业政策。我不是说要完全否定产业政策,或者包庇产业政策,问题是我们所执行的产业政策是日本引进来的,日本战后初期,大致上是在七十年代以前的产业政策。这个产业政策的特点是支持一部分产业,抑制一部分产业。这种产业政策在经济学界的讨论里面,有人把它叫做选择性的产业政策,也有人把它叫做纵向定位的产业政策。就是说它是在选择一些产业去抑制另外一些产业。这显然它就是抑制竞争的,是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这个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我们的政策上,都表现出来了,在经济领域是无处不在的。
你要加强竞争,要贯彻竞争政策,你就碰到认识上、法律上、政策上、执法上的许多问题。比如我们有反垄断法,但是反垄断法对于维护公共利益的垄断它是一个断档。“三去一降一补”中间,你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化竞争,使得资源更有效配置,使得激励机制能够鼓励创新、创业。你也可以用行政办法,就是贯彻所谓的产业目录。因为过去我们执行了日本式的产业政策,八十年代以后,包括日本在内,都认为产业政策是需要的,但是这个产业政策是有助于强化竞争,有助于提升市场的有效性的产业政策,是另外一种产业政策。
这个事情非常地重要,可以说会决定我们的这些难题能不能解决,我们的持续稳定增长能不能保证的重大问题。在执行这些改革的过程中,从政府方面看,好像这个问题的方向是清楚的。在价格改革方面,今年6月我们也发布了公平竞争审查的意见,这就是说我们在向那个方向在做。但是在执行这些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就是认识问题,竞争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国内有一些讨论,今天要介绍的凯恩克劳斯基金会研究课题的第一大部分就是讲竞争政策的重要性,这是总结了国际上的经验。我们应该把这种思想向我们的干部、我们的民众说清楚,介绍清楚,然后就是法律、政策怎么完善的问题。像公平竞争审查是完善我们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国务院这个意见是说对于新的政策要预先审查,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就要修改。然后我们要对原有的各种政策、各种规定做审查,这个工作很艰巨。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就是凯恩克劳斯基金会的研究报告里面讲到了执法的问题。现在的执法比较分散,它是三个机构执法的。有一个反垄断委员会,但是这个委员会是商务部牵头的一个部级的非常设机构。即使我们更加完善我们的反垄断法或者公平竞争立法以后,这个执法怎么加强还是有问题的。今年7月1号开始就执行国务院的公平竞争审查的意见,但是谁来审查?审改小组讨论的时候提出来了,自我审查与外部审查要结合,特别要加强上会的审查。但是这个怎么进行好像没有具体的安排,像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值得讨论的。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要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跟我们原有的体制政策和一些想法是有冲突的,所以是很艰巨的任务。而这个事情从认识一直到法律政策执行,有很复杂的问题都需要讨论。所以希望这次会议开得成功。(吴敬琏系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经济学家圈”微信公众号
由于技术演进及其对经济社会规则的冲击很可能快于相应强监管能力的提升,仅靠政府力量难以有效行动,强监管可能一时跟不上,各种弱规则很可能是治理主力。
有的地方在出台经济促进、招商引资等政策时,对《条例》要求把握不准,有的搞变通、“打擦边球”,也有的“一刀切”,一律禁止财政奖补行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准确的。
统一大市场等市场体系既是“管”出来的,更是“放”出来的。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确了全年主要工作目标,包括GDP增长目标、财政和货币政策,并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以稳定经济和促进发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确定了全年经济工作的部署,经济增长目标为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定在2%,财政预算赤字设定为4%,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大幅增加,重点任务包括扩内需、促消费、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和地产调控,生育支持力度也有所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