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怒批某些金融大鳄是“土豪”、“强盗”、“害人精”的背后,是监管体制的无力和无奈。
金融混业在快速进行,监管体系条块分割,瞠乎其后。如何重构金融监管体系,是未来一两年中国经济的一大课题。
3日上午,刘士余在第二届基金会员大会上对近期备受关注的举牌、杠杆收购做出表态,指责部分金融持牌机构,仰赖于持牌优势,利用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大众资金进行风险不对等的杠杆收购,挑战法律底线。
“我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现象,你有钱,举牌、要约收购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作为对一些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公司的挑战,这有积极作用。但是,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刘士余说,这是在挑战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底线,也是挑战职业操守的底线,这是人性和商业道德的倒退和沦丧,根本不是金融创新。
尽管他并未在讲话中直接点名主体,但市场较普遍的理解为他批评的是部分激进保险资金的路数。
险资凶猛,玩弄上市公司于股掌之中,宝万之争只是其中一例。
比照之前项俊波的一段话:“这几年,少数公司进入保险业后,在经营中漠视行业规矩、无视金融规律、规避保险监管,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完全偏离保险保障的主业,蜕变成人皆侧目的‘暴发户’、‘野蛮人’。”
对此,到底该如何监管,是一个新课题。
所谓险资是长期资金,只是理论上的,并不是每个险资都这么想。近期,针对恒大人寿股票投资中的“快进快出”行为,保监会约谈了恒大人寿主要负责人,明确表态不支持保险资金短期大量频繁炒作股票。但警告背后,监管部门有多少“硬招”可用呢?恐怕并不多。
分业监管体系下,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利用生态体系全牌照的优势游走在监管之外,出现的情况就是每个流程都合乎规则,但是整体放在一起看,又明显与监管的审慎要求相抵触,极大地放大了系统性风险。这是保险资金举牌背后的监管困局。
市场主体有效利用规则并没有错,要反思的是监管设计制度上是否存在缺陷。不管刘士余是不是专指保险资金,金融监管如何优化,都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最近几年金融领域有几件大事都凸显出监管瘸腿:
一个是钱荒。2013年6月货币市场“钱荒”,起因是银行借同业业务投放“非标”资产。央行本身不干预银行的具体业务(具体业务的监管由银监会负责),但非标增长大幅派生了M2,扰乱了央行的货币投放计划。因此央行借货币市场波动之机,整顿了同业市场。“钱荒”一事反映了央行与银监会在同业业务上存有不协调。
另外一个是去年的股灾。2015年6月股灾,触发点是清查配资,而配资则有银监会与证监会协调不当的因素。银行用理财资金给投资配资,银监会很可能大体是能掌握其总数的,但证监会可能并不掌握整体配资数据和市场杠杆水平,出手清查误判了深浅。
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深入,当资金在银行、保险、股市等市场间的跨界融通越来越频繁,渠道越来越多样,金融混业趋势凸显,“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就显得力有不及。
变“机构监管为主”为“功能监管为主”大概是一个主流方向。
最后,看看决策层是怎么打算的: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习近平在对建议做说明时专门提到了统筹协调金融监管,该部分原文由新华社于11月3日发布,是这么说的:
第五,关于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健康发展。现代金融发展呈现出机构种类多、综合经营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交易频率高、跨境流动快、风险传递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国家均加大了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监管标准、形成互为补充的监管合力和风险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