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委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起草制定的《北京市连锁便利店行业规范(试行)》和《北京市社区商业便民综合体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近日颁布实行。为了认真解读两个《规范》,帮助北京市企业规范化运营,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北京市相关企业召开了两项试行《规范》的宣贯会。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超市发、物美、好邻居、7-11等有关单位和部分专家、学者百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北京市商务委员相关负责人就规范的贯彻实施作了部署,并对双《规范》的设立背景、设立意义、重点内容作了全面解读。
便利店业态是目前增长快速的零售业态。《北京市连锁便利店行业规范(试行)》规定了便利店的基本特性、经营项目、服务内容,针对便利店的标准店、示范店等制定了相应配置指标,并从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企业性质、经营区域、消费客群、运营时间、运营指标等6个方面制定了分类准则。适用于北京市市辖范围内所有正常营业的连锁便利店。
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是为满足社区居民基本日常生活消费需求而设置的购物、餐饮等基础社区商业服务业态。《北京市社区商业便民综合体规范(试行)》规定了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的具体设置与功能要求。全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和改造升级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可参照此规范配置。
双《规范》出台不仅是对全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便民综合体进行的广泛而及时的基础性指导,也是对未来相关标准的统领和协调。《规范》的实施将有效推动生活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行业秩序,帮助企业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形象及行业竞争力;为地区的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便利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监管依据。
据悉,便民服务业态的连锁化率在逐年提高。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洗染、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末端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8项基本便民服务网点连锁化率由2015年底的24.3%提高到2016年10月底的29.4%,提高了5.1个百分点。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六个城区8项基本便民服务网点连锁化率由2015年底的29.3%提高到2016年10月底的34.8%,提高了5.5个百分点。截至10月底,北京市累计建成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28家(其中今年新培育10家),这些服务综合体涵盖了多种便民服务业态,同时还具备预约服务、上门配送等拓展服务功能,受到市民广泛好评。
北京市系统复制三明医改“政府主导、公益性投入、价格薪酬改革、资源下沉、信息化支撑”五大机制,并结合自身特点升级为“党委统管+财政兜底+数据联动+基层强网底”的北京医改路径,实现了从“三明模式”到“北京方案”的升级。
当前,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正加快完善。同时,越来越多的村庄、社区也出台鼓励婚育的措施。
易捷“外贸优品”项目已开放绿色招商通道,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引入后,可以通过中国石化易捷便利店网络、线上商城等线上及线下资源,推广并销售产品。
北京市医保局局长马继业表示,北京市今年将再新设100亿元规模的医药并购基金,构建全周期接续支持、市区协同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体系。
地方政府、一些养老机构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未来的方向是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破解养老服务落地“最后一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