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居民财富不断增长以及当前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大幅增加。业内人士认为,境内资金寻求海外资产配置,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业内人士同时也建议,当前全球经济放缓、“黑天鹅"不断,海外资产配置要遵循控制风险的原则。
近日,上信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华在香港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推动内地投资者资产出海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他预计,明年美元兑人民币将至7.2-7.3,海外资产配置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在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驱动下,银行、私募、保险、信托公司以及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都先后推出了海外资产配置产品。上信香港由上海信托全资子公司上信资产管理公司2014年发起成立,旨在借助香港,为境内高净值客户提供跨境理财和财富管理服务。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上信香港海外资产配置研讨会上认为,人民币兑美元贬值背景下,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范围已从国内转向海外,这是中国近二、三十年经济长期增长、国力增强之后,在中产阶级高净值群体中形成的新现象。
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达到约113万亿元,其中高净值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年均增速为15%,预计到2020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占比将高达51%。
比之全球其他地区的高净值客户,中国高净值客户的境外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仍然还很低。
上信香港首席投资官吕璧慧认为,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资本项下帐户还未开放,当前每人每年的换汇额度为5万美元。同时,中国投资者的海外资产配置以房地产居多,对海外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还不熟悉。
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在中国高净值人群海外资产配置中,房地产投资占比超过70%,这与海外高净值人群通常的资产配置比例有很大区别。
吕璧慧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新一轮中产阶级和高净值人群的出现,对于海外资产配置的要求也将逐渐转向金融资产配置,各类资产配置比例会趋向平衡。
领航投资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王黔建议,资产配置切忌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多元化、分散化投资能够在保证同样收益水平的同时,大幅降低风险,也能在同样风险水平下,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吕璧慧表示,虽然资产配置理念在海外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和高净值客户而言,还是一个新的机会和挑战。
曹华认为,当前境内客户整体来说属于风险厌恶型,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境内投资人在风险不太高的情况下得到了较高回报,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刚进入新市场的投资者,都会希望降低风险,更追求稳定。
中国经济处于L型走势,今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风险事件都对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波动。所以她建议,海外资产配置仍然要以控制风险为第一,仔细考虑配置固定收益、股票、大宗商品和另类资产的投资占比。以上信香港为例,会重点考量合作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表现、止损机制以及风控能力,筛选合适的高收益债买入持有,控制久期,以控制风险。
对于2017年海外资产配置策略,吕璧慧认为,特朗普上台后,政治因素引发的市场波动可能会加大,投资者还是以控制风险为主,并对市场保持中立(market neutral),即不过于看多,也不过于看空,以应对各种风险事件。
人民币贬值预期推动了海外资产配置需求,但曹华认为,投资者应该更理性地对海外资产配置做长远计划,而不是一看到人民币汇率波动,就盲目进行海外投资,因为这样的短期行为是不能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的。
当前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违规流出加大了监管力度,上信香港表示,其海外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上信香港拥有的近10亿美元ODII(合格境内投资机构)额度,该额度可以循环使用;二是上海信托3万高净值客户已经存放于海外的资产;此外国内机构已经存放于海外的资产。
“境内资金寻求海外资产配置,也许刚开始,也许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我们知道,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曹华表示。据透露,上海信托还在加紧布局新加坡、卢森堡等地,以应对不断增长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未来5-10年海外市场肯定是爆炸式增长。”
李家超表示,国际资本及大型金融机构会更重视香港,通过香港的开放平台开拓内地市场,避开美国风险。
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枢纽,正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发挥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
在中东市场,中国企业同样面临与欧美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打入市场中,首先遇到的挑战,就是品牌认可度问题。
“从目前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的情况来看,固态电池技术工艺还没有成熟,大体上2027年前后才能实现小批量生产,距离大规模的量产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