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杨凯生:企业负债率达80%,仅靠贷款想把企业做大做强不现实

2016-12-21 17:17:00

作者:杨凯生    责编:孙维维

对企业的负债行为,要建立权责明确,制衡有效的决策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财务杠杆约束,防止过度负债。

编者按:本文为原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参加北大光华第18届新年论坛时所作演讲,杨凯生在演讲中解释了国有企业的杠杆率高企的原因。

以下为杨凯生演讲

说到企业的杠杆率高,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高。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这两天刚刚报道,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开展了第30次工作会议,其中有一个《中央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的暂行办法》提到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除了其他的作用之外,主要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相关的改革成本,国有企业资本金的注入和其他支出等。

国有企业杠杆率为什么这么高

关于这个暂行办法,第一,我认为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需要有持续的资本金的注入机制。国有企业杠杆率高是一个事实,之所以形成现状,是有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前,绝大部分的企业是国有企业,那时候每搞一个固定资产的项目,都是由财政拨款。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不断有所增加,有所补充。在那样的情况下,似乎不太容易出现企业负债率过高、杠杆率过高的局面。

当然这种体制有它的弊端,比如说企业都是无偿使用资金,不太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具体说在1983年、1984年我们国家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企业资金拨付和使用的改革。当时叫“拨改贷”。基本建设、技改资金全部银行贷款,流动资金由银行统一管理,实际上也是银行贷款。

推出这个改革的初衷,是想改变企业使用资金的效益观念。事实证明,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改革措施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到现在将近三十多年的情况下,这种改革的措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比原来的做法,大家就可以发现,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或者是资本金的稳定注入补充的机制没有了,渠道收窄了。企业的负债水平不断提高。因为所需的资金都是靠贷款,企业需要不断发展,不断经营,但是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出资人不再负责,完全是由负债来解决。这就带来两个问题:

一个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负债率也就是我们说的杠杆率必然是不断提升的。所以有的企业在九十年代末剥离不良资产的时候,负债率接近百分之百。也就是说企业的资产就等于负债,是没有收益的。到目前为止,我们通常国有企业的负债超过60%的负债率,实际上有一部分的负债率是七十几,甚至八十几,这是因为缺乏资本金的持续注入。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贷款,本来讲究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三性”原则,但是带入企业以后作为资本金使用了,银行贷款的资本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沉淀在企业收不回来。所以银行的资产规模是不断扩大的,贷款规模是不断增加的。我们看看美国银行,看看发达经济体的银行,八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总资产规模缓慢上升。而中国的银行的资产规模的斜率是很大的,很陡峭的。

出资人办企业不是做一锤子买卖

这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的会议提出了要加强国有企业的资本管理,要强化出资人的资本意识。作为出资人,办了这个企业,就有责任、有义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增加资本,而不应该完全寄希望于靠银行贷款来做强做大,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市场一旦发生风吹草动,高负债的偿本能力是要受到挑战的,这时候企业自身经营会遇到困境,而且还会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一点我认为中央国务院目前提出的“改革措施”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企业的负债率,企业的杠杆率,反映了企业抵御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内在能力。

国务院在10月份下发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提出,对企业的负债行为,要建立权责明确,制衡有效的决策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财务杠杆约束,合理安排债务融资,有效控制企业的杠杆率,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并且提出企业是主体,要防止过度负债。我相信按照这次深改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的精神,按“中央经济会议”的工作精神,和国务院的10月份文件的精神,我国一定能找出一个国有企业资本稳定持续的补充机制,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监督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出资人去合理调整自己的资本布局。(杨凯生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第一财经转载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