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还教不教《庖丁解牛》。在庄子讲的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厨师给文慧君宰牛,现场仿佛艺术表演:厨师手触肩抵,足踏膝顶,哗哗作响,刀声霍霍,都和着音律。牛应声骨肉分离,像尘土委顿在地。
文慧君大为惊讶,于是请教。厨师娓娓道来,说自己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是牛;三年之后,看见的不再是牛,而是牛的天然架构,筋骨与骨节之间的巨大间隙,薄薄的刀刃刺进去,游走都有余地,用了几十年的刀好像还是新的一样。虽然这样,每次宰牛,仍是怵然警惕,直到完成。
中学摇头晃脑背这课的时候,恍恍然觉得有一个长得像三毛的绝顶高手在打太极拳。金庸显然也背过很多遍,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人公陈家洛学遍武功,始终二流,直到在回疆看见无数死人打架的姿势,终于悟出来庖丁解牛讲的是最高深的武功,于是踏着音律而动,武功大进。
这个说出来显而易见,但其实极深刻的意思是,每件事情里面,小到品茶过日子,大到生死之地,都藏着一个道。你要游刃有余,就必须悟道。
换年之际,总免不了暗叹“吾生也有涯”。以有涯之生面对“无涯之知”,可能最重要的智慧并不是所要参悟的道理本身,而是如何悟道。以我的经验,人们常常急不可耐地扑向道理,而很少梳理获得道理的方法论。其结果,道理都似乎懂了,但就是用不上。我从来没有那么深地感受到,我要静下来总结悟道的方法。
有很多话想说,不如停在这里,重温德鲁克的名篇《管理自己》。根据他的建议回答以下问题:当前最大的机会是什么?鉴于我的长处、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价值观,我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最大贡献?最后,必须取得什么结果才能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规划好我的后半生?
这是《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转载最多的文章之一。如果你也读过几遍,那么我想你会同意我说的:大部分人会愉快地扑向文章的观点,然后满意离去。几乎没有人会认真对自己总结,遑论实践。一虫不扫,何以扫天下?
如果你同意的话,让我们一起用这样的姿势来迎接2017年好不好?我们向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厨师学习。(作者系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