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奥巴马任内的外交行动串成一部好莱坞大片,剧本大概是这样的,以“倾听”、“重置”等温馨情景剧开场,其中包括中东首访和成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等场景;不久,剧情回归到战争悬疑的主打,阿富汗增兵、“海豹突击队猎杀基地头目本·拉登”、国土安全之“无人机”等,这任何一个桥段,都是畅销小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上好题材(事实也是如此),单单其中涉及的民主共和两党的党争、主战派和主和派的角力,都够凯文·斯派西主演N个《纸牌屋》续集。作为主演兼总导演的奥巴马,他有心将大片中东画风转向“环太平洋国家一家亲”(当然只和盟友)的政治伦理剧,但终因任期不饶人化为泡影。临到尾声,大片的续集交给了一个“圈外人”,没想到人家一门心思另起炉灶,还演起互撕“宫斗”桥段。
北京时间11日上午10点(美国东部时间10日晚9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麦考密克广场发表告别演说,面对两万支持者,全程的演讲以“团结”为关键词,呼吁美国人抛弃分歧,乐观向前。他也向当选总统特朗普宣告,确保政权交接平稳过渡,离开白宫还有十天,“宫斗”对手是否会领情?
诺贝尔和平奖总统:不再做中东驯龙英雄
在芝加哥告别演说中,奥巴马历数八年政绩和挑战,果不其然提及伊朗核协定和“伊斯兰国”威胁。
这也成了继任者新剧本里绕不开的两个桥段。
奥巴马竞选时,反战是他的标签,他意识到小布什时代在中东穷兵黩武,除了制造失败国家和输出极端主义,对美国实力也是空前消耗。但同时,他又是一个疯狂的追捕者,非常依赖于规模有限的秘密行动(情报部门)和空袭(无人机),仅2016年,美国对7个国家实施了轰炸。反恐和反战就矛盾地组合着。
2009年1月,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如果你们能张开紧握的拳头,我们也将伸出友谊之手。”他把上任首访献给了中东盟国沙特和埃及。10个月后,上任仅263天,他在睡梦中被通知荣膺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理由中肯定了奥巴马“对增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间合作”,做出的非凡努力,其中特别提到“与穆斯林建立联系”。有媒体评论,与其说把诺奖颁给奥巴马,不如说是把这个奖颁(对)给(赌)一个和平的期待。7年后,诺奖委员会成员承认当初颁奖过于草率。
中东:我以为我离开了,其实我一直在这里
作为反战派,奥巴马对中东的军事干预,始终保持克制。在他的标准里,基地组织的壮大、危及盟友以色列存在的极端势力以及拥核的伊朗,是排在动武的前三大因素。一直以来,叙利亚的威胁均未入列。最初的情报也显示,阿萨德极有可能步穆巴拉克后尘,选择自动下台。但进入2012年,阿萨德政权掌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奥巴马选择不干预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他看来还没有彻底结束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之前,他几乎没有意愿再牵扯进第三场。
2013年8月对他而言是一个关键点。阿萨德政府被控在大马士革郊区的古塔镇使用沙林毒气,造成上千人死亡,遇难者中包括上百名儿童。这直接挑战了奥巴马一年前设定的动武红线。打,还是不打,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安全信用以及地区威慑力。所谓“国家安全信用”虽然抽象,但依据华盛顿约定俗成的共识就是让盟友感到安全,让国际秩序确保稳定。奥巴马的阁僚里不乏主战派,例如,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是最典型的自由主义干涉派,信奉人权高于主权,老派的外交官约翰·克里是丘吉尔的追随者,欧洲的一些盟国,如法国更是调集军队,准备一起应战。但几番思考之后,奥巴马还是选择了“不出兵”。一时间批评声四起。
在批评者以及阁僚眼中,言而无信无异于自伤国威,在地区盟国沙特、约旦等国看来就是一种对同盟关系的背叛。主战派更是眼看着中东战略利益拱手让给俄罗斯、伊朗等宿敌。这种无心恋战,其实来自现实的计算,对于一个能源日益自给的美国来说,中东的战略重心在下沉。 美国不再是例外主义,面对有限力量的现实,放在更有前途、更有全局意义的事情上。
“太平洋总统”:美国的未来在这里
2015年11月18日,马尼拉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
奥巴马以日间脱口秀主持人的角色,“采访”同坐的中国企业家马云和菲律宾女企业家Asia Mijeno。当天,他问马云有关气候变化的议题,企业对环境治理的社会责任,然后转向Asia Mijeno,她发明了盐水LED,用一杯水和两勺盐就可以照明与充电,这种灯可以持续照明8小时,每盏20美金,这种既经济又环保的产品,对于关心气候变化的奥巴马来说,正合心意。奥巴马还鼓励马云投资Mijeno的发明。5天前,巴黎市中心及北郊发生连续恐怖袭击事件,导致来自26个国家的127人当场遇害。奥巴马在袭击发生的当天以及之后出席土耳其G20峰会,一直就恐怖袭击和“伊斯兰国”威胁进行回应。抵达马尼拉,奥巴马被在场的美国记者围追堵截,主题依然还是巴黎恐袭和国土安全。但APEC峰会上,他决心聚焦亚太议程。
他认为气候变化才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首要威胁,而非“伊斯兰国”。
这是去年11月,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时政记者杰弗瑞·戈登伯格(Jeffrey Goldberg )发表的长篇文章《奥巴马主义》提到的一个场景,确切地描绘了奥巴马对亚太议题的重视。据杰弗瑞记载,在从马尼拉飞往吉隆坡的专机上,他问了一个中东问题,但发现奥巴马显然对亚洲议题更有兴致。这位出生在夏威夷、在印尼生活了四年的“太平洋总统”,告诉他,虽然亚洲还有大量的贫困以及政治腐败,但这里的民众充满野心、充满生机,每天都在想着创建商机、争取教育、寻找工作,建立基础设施。他特别看中这里的年轻人,“他们想的不是杀死美国人,而是如何得到更好的教育,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亚太再平衡去向何方
2008年,西方国家正陷入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一年上台的西方领导人无一不体会到中国的崛起,奥巴马也一直在寻求机会把亚洲国家拖入美国的轨道。2011年,奥巴马终于宣布了亚洲再平衡战略。他频繁造访亚洲,参加多边组织,他改善与缅甸的关系,和昂山素季的互动颇具戏剧性,也就此拉开重返亚洲的序幕,他还与越南改善关系,与印尼和马来西亚两个穆斯林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作为中国人,直接的感官来自周边关系的紧张,先是东海、然后南海以及东南亚,争端日益频繁和升级;之后,奥巴马又抛出跨太平伙伴协定(TPP),企图把太平洋两岸盟国框定在一个新的经贸协定中,名义上为了加强与盟国的经贸合作,但实际上是想制衡中国在经济议题的规则制定权。
奥巴马认为美国在遏制极端势力上,陷入泥沼不能自拔,差点错失乘坐亚洲这艘经济高速列车的车票。同时,他又相信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是中美关系,在经贸领域竞争的同时,他任内又升级了双方的高级战略对话。同时,中国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融资机制,以深化中国与中亚、东南亚邻国的基础设施合作和相关商业合作。
中美就这样保持着一种既接触又竞争的矛盾关系,而特朗普时代,中美之间既有管控机制也陷入某种不确定。
奥巴马的告别演说宣告一部历时8年的政治大戏正式落幕,吃瓜群众也看着这部鸿篇巨制的男一号巴拉克·奥巴马从一头青丝变成满头白发,他比继任者年轻15岁,分属不同阵营,但有些方面,奥巴马也有点特朗普。从上台开始,奥巴马就主张外交收缩,避免过度扩张带来的消耗,如此才能腾出精力来聚焦经济、医疗法案等国内议题。
奥巴马敲打一贯享受低成本防务的北约盟友,敦促卡梅伦遵守“防务开支占GDP2%”的规定,就可见一斑。他并不完全赞同传统政治的约定俗成,为什么美国的敌人就一直是敌人,就像朋友是永远的朋友?在他看来,与塔利班眉来眼去的巴基斯坦,已经缺乏信任基础,别忘了他就是给海豹突击队下达命令猎杀本·拉登的人。他还是饱受争议的无人机坚决的拥护者 。他质疑阿拉伯盟友们在反恐行动中的三心二意,所以与伊朗展开漫长的接触。这也算奥巴马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不确定吧。
如今这场高潮迭起,多线交织的外交大戏落幕,追剧的你,怎么看?(骕骦系资深记者、“秦朔朋友圈”笔者)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
哈马斯部分接受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
中东海湾国家开始担心美国的安保能力。
特朗普还说,包括拜登、希拉里·克林顿等在内的民主党团队从2016年大选起开始操纵选举,直到2020年。“这是叛国罪……他们试图窃取选举。”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致文莱、阿尔及利亚、摩尔多瓦、伊拉克、菲律宾、斯里兰卡、利比亚和巴西的信件。
更多国内航司在陆续开通到中东地区的新航线,这背后与国际航线结构的变化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