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世鹏:看好无人汽车,但期望值不要太高

第一财经APP 2017-01-22 20:41:00

作者:吴丰恒    责编:彭海斌

李世鹏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也分多个层次,技术上达到人们期望中的、能在道路上“全程自动驾驶”的成熟状态,需要3~5年时间。

每次结识新的朋友,能不能不交换名片,而是当你们一握手,信息就自动交换,你的私人语音助理会提醒你:“这个人其实你见过,千万不要叫错他的名字。”

这是李世鹏谈到的一个场景,他现任硬蛋科技CTO,此前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是该研究院几名早期创始人之一。

对于当前的技术发展演进状态,有人称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万物互联”、“数字化革命”……你能轻易感受到科技圈和投资圈的亢奋。

我们对未来同样充满好奇,但我们也确切想知道:哪些是现在,哪些是将来,技术真实的发展状态。这是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李世鹏的原因,作为我们探索和拜访计划的一部分。

谈AI:数据共享仍是个大问题

谈到“人工智能”,李世鹏认为机器的“智能”分几个层次。

首先是简单的连接。“我们现在很多的智能硬件,其实是很多设备没有太多智能,是一个摇控器来控制。比如说灯,原来我需要起身去开关,现在最常见的是跟手机连接起来,用App控制开关、定时。但是确实,这简单的东西依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智能”,不仅是设备的连接还是数据的连接。

同样以灯为例,“如果它能知道我每天的习惯,然后又能知道我睡眠的状态,它就可以在我要进入睡眠时慢慢把灯自动调暗,连遥控都不需要。但是要做这个,就需要把我的睡眠检测的数据和灯的数据连接”。

不同的智能硬件厂商掌握着其收集的不同门类的数据。当前,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还需要商业模式上的突破,以及如何形成行业普遍认可的统一标准。在李世鹏看来,这样才有望打破当前各路企业各据一方的现状。

李世鹏

谈无人汽车:既乐观,又悲观

无人驾驶汽车也需要利用到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连接车辆的信息和周围道路、环境的信息,并自动做出判断、驱动机器。李世鹏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也分多个层次,技术上达到人们期望中的、能在道路上“全程自动驾驶”的成熟状态,需要3~5年时间。

“有些车,确实是明年,甚至可能是下月就可以量产。”李世鹏说。

“你是指无人泊车?”第一财经记者问。

“对,固定的、简单的场景,就相当于以前是轨道交通,因为有轨道所以不会走到别的地方,现在只不过是能按照一个虚拟的轨道在走。那我觉得,很多公司都可以做了。”李世鹏说。

从实现泊车等应用场景,到景区、高速公路行驶,无人驾驶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例如一家以色列公司展出了一种技术,能对车辆数据和周围环境数据进行3D建模,相对于2D平面,在数据精确度方面更令人振奋。

“车这一块绝对是一个大的趋势,但要想应用的话,大家对这一块的期望值不要那么高。”李世鹏说。

从人工智能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李世鹏称自己“既乐观又悲观”。

乐观的是,各种视觉照相机、激光雷达,能比人类的双眼看到周围环境更多的东西。然而悲观的是,“这些技术是多么先进,也是多么落后。人两只眼睛,近视眼也好,就可以把车开得妥妥的。然后车激光雷达,还有处理能力,我就不提名字了,某家公司的汽车车厢里面没法装行李了,因为后备厢里装了无穷多的服务器,必须在城市才能用。”

“现在AI的方法,大部分人都是靠大数据,靠处理能力。我们要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大数据,没有那么多处理能力,能否有一种办法,像人的处理一样,又环保,又高效。”李世鹏说。

谈VR:建议从企业级入手

“VR这块很有意思。联想的杨元庆被问到对2017年的预测,他就讲了一句,说‘VR是新的一个交互方式’。他很看好VR,所以他说联想做了很多的投资、收购,并购和VR相关的东西。”李世鹏说。

李世鹏也很看好VR的前景,VR提供当前设备所没有的沉浸式体验。但是,VR也依旧有它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除了有价值的内容稀缺,在技术层面,眩晕感、计算能力、交互能力、数据传输能力,以及过大的块头,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AR、VR这一块,我同意杨元庆讲的,这是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真正体验好的,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在后面,还必须有一根线一直跟着你,时延处理,那根线怎么给它cut掉。还有现在的用户体验,还是大头盔,坚持不了几分钟,这是最大的问题。”李世鹏说。

“如果我要做,还是要做企业级应用。如果戴上我的VR、AR,我就可以跟远程同事像面对面去讲话一样,我会觉得这样很酷。但是现在的话,我觉得没有一家真正把它做好。”李世鹏说。

目前,体验相对较好的设备较为昂贵,普通消费者还无力承担,而部分公司以低配廉价产品杀入消费级市场,但在消费者体验口碑方面尚没发现有明显突破。“用户对新生事物往往很感兴趣。但是一旦他对新生事物失望之后,再去说动这个用户的话,就很难。所以对体验的把控,我觉得还需要一个很好的设计。”李世鹏说。

创新不一定要炫,但一定要有用

谈到AI、无人驾驶和VR以后,李世鹏认为,传感器也是关键的创新领域之一,“万物互联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把我们的物理世界数字化了”。

实际上,万物互联,创新发生在不同的领域。正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收集了海量的数据。以此为基础,海量的数据、特殊的场景,需要拥有更高速、低时延、高可靠的移动网络,需要更为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处理能力。以此为基础的数据的连接,将构建起我们具有想象力,但又无法冒进的新世界。

“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真正知道,什么东西有价值,什么东西将来会有价值,现阶段的研发还是最好放到学校和研究所里。”李世鹏说。

“我是觉得,中国的创新环境跟美国的环境的确不太一样,在美国是做互补的东西,别人做的东西其他人就不再做,而在我们这里,一个蓝海的东西,一定要做成红海。还有,中国的创业、投资很多都是被逼着,因为很多人并不真正懂技术,而是看趋势,比如只要说是和AI挂钩,什么都好说。但这就造成有太多泡沫的存在。”李世鹏说。

“AI,一个是算法,一个是数据,一个是处理能力。小公司在算法上可能行,但是它们缺的是数据和处理能力,你可以做云上的东西,但是要做得比较垂直才有希望,否则的话,我是觉得某人要跟我说‘他要做AI,改变世界’什么,我觉得有一些人会信,有一些人一定会不信。”李世鹏说。

“那么除了垂直领域,小公司还能做些什么?”最后,记者问李世鹏。

“关键的是,能不能为用户提供新的价值。你做的可能并不复杂,但一定有用。”李世鹏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