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研体制持续松绑,沉睡专利获产业化

2017-02-06 22:00:00

作者:马晓华    责编:任绍敏

在急需资金的基础科研成果二次开发阶段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政府的经费不能承担亏损的风险,科研人员又没有相应的精力、能力和知识储备去创办公司、孵化企业。

专利沉睡5年后,研究成果被推广到市场,用于风电行业,陈卫标并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好日子。

陈卫标供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完成“一种相干测风激光雷达信号检测解调装置”研究之后,专利一直束之高阁。专利的“苏醒”,得益于中国日益深入的科研体系改革。

“近年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方面,没有根据不同创新主体的活动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造成定位不明确、活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李哲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在李哲看来,2015年9月25日发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在激活因为受到体制束缚而活力不足的科研力量。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价值导向分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也将酝酿出台。这对于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也对未来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目标。”李哲表示。

沉睡中的遗憾

“这个项目在2011年完成了原始技术开发,开发了样机,然后就搁置在那里,没有进行产业化推广。直到2014年,南京激光研究所把这个专利买了过来,才开始进行二次应用研究,然后推向市场。其实中国光电领域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现在市场采用的却多为国外技术,一些老一辈研究人员谈到这些觉得很遗憾。”陈卫标原始技术研发团队的一员、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军对第一财经表示。

陈卫标的专利幸运地进入市场,但还有很多科研院校的原始研究成果仍在沉睡中。

中国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都在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671亿元。科研成果的产出也在提高,根据《2015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该年度全国登记的科技成果总量小幅增长,共登记科技成果55284项,比上年增长4.03%。

不过,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两低”的帽子还是难以摘掉。

“简单说就是科研经费申请容易使用难,造成大量科研经费的浪费和闲置。而在急需资金的基础科研成果二次开发阶段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因为政府的经费不能承担亏损的风险,科研人员又没有相应的精力、能力和知识储备去创办公司、孵化企业,所以如果没有专业的中间环节、孵化机构、资金来帮助研发人员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位某理工科高校研究人员表示。

2016年11月7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此文件主要是针对我国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的问题,基本思路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构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性收入的三元薪酬体系,使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岗位的责任、工作的业绩和实际的贡献紧密联系,推动形成体现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权,发挥科研资金、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技人员的长期激励作用,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的兼职兼薪。

“新的改革政策很受欢迎,但是目前还没有落地。分配机制仍然没变。科研人员的收入还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基本没有分成,而且也基本不卖专利或投资,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一位国有科研单位研究人员表示,“上层的想法挺好,但一时半会很难落地,从政策出台到落地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科技成果出来后没有奖励,发表论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绩效工资的额度,但是资金要自己挣,主要从横向经费支出。十多年以前我的工资2万多一点,几乎是全所最高的,现在增加也不多。虽然相比大学我们的工资高一些,但是人员流失也不少,换个单位年薪百万也不难,还在为自己的一点理想继续坚持。”

中国科学院近日正式印发《中国科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等程序在经费开支内容和标准上部分条款突破原有规定,着力解决目前科研活动中部分必需支出合理开支渠道不足的突出问题;明确各方职责,强调绩效导向,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做到“放得开,管得住”。

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对于政策的落地还需要时间,也有一些大学政策更为活跃,比如清华大学。

“我们变化很大,现在学校鼓励科技人员去研发,转化成果,协助科技人员注册、与投资人对接,帮你去转化,还有相关培训。清华大学属于工科学校,很多老师手中都有或大或小的发明,过去虽然科研积极性高,但是不知道怎么转化。”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表示。

在李哲看来,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都是源头创新的主力军,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公益研究,高校也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虽然仅从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的指标来看,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规模不及企业,但他们所开展的知识创造、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活动奠定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同时,这些机构还是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方,与成果转化能否有效实现紧密相关。

给科研成果加油

为让更多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原发创新发挥其能力,中国全面推进科研体制改革。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表示,科研体制“去行政化”,实行新的治理结构,打破过去的行政制约,已经呼吁十多年了,现在至少迈出了一大步。

“新的政策形成了基础研究的体系,稳定持续支持原发研究,过去是单一经费渠道,现在增加了结构性支持,研究人员可以进行开放性研究,不再只按照规定的课题走。另外,科研人员的薪酬也有了提高,他们既可以承担公益性研究,也可以参与竞争性研究。”王元表示。

王元称,目前江苏、北京、深圳、山东、浙江等,把省市内的科研机构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就是为了通过全新的机制从全球范围引进创新成果和人才团队集聚江苏,通过研究院的平台转化成江苏企业能够承接的技术和产品,打通从‘基础研究强’到‘应用技术强’的通道,以此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部业务总监庄韦表示。

为了更好地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出台了“一所两制”、“合同科研”、“股权激励”和“项目经理”等一系列创新性改革措施。

“我们对于专业研究所的绩效考核和经费支持,是以项目、技术的产业化为目标导向,且不限制他们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方向,这是传统科研经费管理做不到的。还能够给专心搞科研的人一个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和更好的平台,不用离开他们的原单位。而且在成果转化的收益方面,科研团队占大股,约60%~70%,这是过去30%的比例无法相比的。”庄韦表示。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专利在南京实现产业转移,避免了基础科技成果资源闲置浪费,激光测风雷达技术有望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市场应用前景广。评审后,从上海光机所买断该项技术,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搭建团队,从研发伊始商业活动同步跟进,同时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年多时间的二次开发,顺利实现产业化,衍生出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激光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技开发部副部长李继徽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在该案例中,职务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在产权关系理顺后,通过创始人直接持股和设立股权激励的有限合伙平台方式,成为孵化衍生公司的直接或间接主要股东,在技术创新和运营管理上均实现独立自主,提升了创新创业团队的积极性,加快了科技成果市场化推进力度。

这无疑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成功案例,因为它恰好找对了出口,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个平台上走上产业化之路。

从科学研究成果到技术转化这个环节,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创关键技术的供给,如何让那些沉睡的原发创新醒过来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当前必须考虑的。

李哲认为,要明确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定位,提升院所的治理水平。此次改革,无论是从学科设置、评估、人员培养,还是科研基地建设,都要求高校更具广阔的视野。打通成果转化通道,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构建服务支撑体系,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落地,将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