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6年12月中国7个月来首次增持美债 全年减持1877亿美元创新高

第一财经 2017-02-16 12:03:00

作者:宋易康    责编:林洁琛

2016年12月,中国所持美国国债环比增加91亿美元,扭转了一连6个月的减持态势,增至约1.06万亿美元。但去年全年,中国减持美债高达1877亿美元,创下有纪录以来最大减幅。

美国当地时间本周三,美国财政部公布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2016年12月中国所持美国国债环比增加91亿美元,扭转了一连6个月的减持态势,增至约1.06万亿美元。但从2016年全年来看,中国减持美债1877亿美元,年度减幅创最高纪录。

2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继连续6个月大幅减持逾千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后,于2016年12月开始增持,较11月增持91亿美元,持债总额上升至1.0584万亿美元,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日本持美债总额为1.0908万亿美元,比中国多324亿美元,连续3个月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

但是,去年全年,中国减持美债高达1877亿美元,创下有纪录以来最大减幅。具体而言,从6月开始,中国连续6个月抛售美国国债,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减持规模分别为40亿美元、32亿美元、337亿美元、281亿美元、413亿美元和663亿美元,下半年共计减持1947亿美元。

单月增持 增加投资收益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6年四季度及全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初步数显示,中国2016年全年储备资产减少了29620亿元,降幅同比扩大8083亿元。而中国1月的外汇储备显示为29982亿美元,跌破3万亿美元大关,时隔6年重回“2”时代。

央行外汇储备接近三分之一的重要资产即美国国债,对于中国2016年抛售美债创全年新高,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去年人民币贬值预期下,央行为了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减少外汇储备、增加对市场进行投放以满足需求。整体而言,外汇储备下降,资本项目逆差扩大,所以需要减持美债以满足市场供需平衡。

而对于12月单月增持美债,温彬则分析认为,去年11月美元指数上涨以后,利率提升,美债价格走低,高位抛出,12月在低位买回,增持美债可以增加交易性投资美债的收益。

温彬称,11月抛美债可以满足市场需要,到了12月,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缓解,外汇储备减值压力减小。数据显示,11月中国减持美债创近5年最大降幅。中国在11月份持有1.05万亿美元美债,比此前一个月减少664亿美元,创下2011年12月以来最大单月降幅。

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谢亚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储备资产的下降并不可怕,因为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不难看出对应私人部门(个人、企业、机构)对外增加持有资产,所以并非消耗性减少。“就像左口袋掏给右口袋,”储备实际上对应着央行代全国人持有对外资产减少,而私人部门持有对外资产增加。

谢亚轩认为,储备资产减少,居民部门持有对外资产增加,说明对外资产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反之,例如,1998年时的泰国,外债多,储备资产下降都用于偿还外债,但外债依然很高。消耗性的储备资产减少的特征是,储备资产减少对应经常项目逆差,说明储备资产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就好比一个人将钱全花了,而另一个人将钱用在了自身的投资上,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2017年将看到更多主动管理

温彬称,2017年美债市场流动性、收益性都不错,是全球资产主要的配置种类。2017年美债投资情况主要取决于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和国内人民币面临的贬值压力。

2月14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参议院金融委员会发表半年度货币政策证词,并对加息前景、收缩资产负债表的打算、财政刺激政策的潜在影响、银行业监管等话题进行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问答。

“未来的每一次会议都可能是加息窗口,”耶伦此次称。她表示,将持续评估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变化,如果条件成熟,不排除未来在某一次会议上加息。

温彬分析认为,加息超出市场预期的话,美债收益率将大幅提高,导致美债投资的估值出现损失。具体到中国在美债投资方面,会因加息所带来的债券投资市值损失而抛售美债。

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减持美债并非中国一家。日本作为当前美国最大的债权国,2016年抛售总额为316亿美元,美债持仓也连续第二年减少。日本去年12月大幅减持178亿美元,连续6个月抛售总计638亿美元,持债总额为1.0908万亿美元。

另一方面,温彬称,从国内来看,人民币相对美元的汇率整体趋于稳定,结售汇逆差形势有所改善,央行抛售美债、投放外汇储备满足市场供求关系的需要降低。2017年,央行对于美债更倾向于主动的管理。整体的格局不会改变,但单月增减持的波动会更加明显。目前而言,人民币贬值压力逐步释放,结售汇逆差好转,不排除2017年外汇储备出现单月增加的情况。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