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今天下午就要和大家见面了,作为民法总则的主要编纂者孙宪忠也是非常期待。谈到民法总则编纂的经历,孙宪忠代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从2013年开始提议案,到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他的第9号议案,到最后2015年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明确正式开始民法总则的编撰,他连续四年五次提出编纂民法典议案。这期间,议案的内容也越来越细化,从最初建议到“关于中国民法典中民法总则的编制体例”,再到“民法总则应该规定‘客体’一章及该章编制方案”。
那么,民法总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来看看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如何三言两语说民法总则的。
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指出,正如力学有推力、阻力、功率这些基本概念,然后在这些基本概念基础上建立科学体系一样,民法也有它的基本概念和以此建立的科学体系。民法的基本概念是:主体、客体、权利义务这三个要素。全部民法制度依据这些因素展开并形成体系。主体主要是自然人、法人。客体主要是人们能够控制也有也有必要控制的物品,也被表述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主要是不动产、动产;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财产和商业信誉等。权利、有物权(以所有权为典型)、债权(以买卖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为典型)、知识产权、投资性权利(股权等)以及无法类型化的法律利益。
在孙宪忠代表看来,民法科学遵守具体性或特定性原则,强调民法上的三个基本因素都必须是明确肯定的。比如,自然人作为主体必须就是现实中某个具体的人,法人必须是具体特定的某个公司等等。客体比如不动产,比如指明确肯定的某一宗土地或者房屋。权利也必须是明确肯定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比如一块土地法权从民法上来表述:张三享有某市某区段居住性土地使用权和住房所有权。通过这样一个个不动产在不动产登记簿上的记载,社会全部的不动产就建立起来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秩序。这正是民法的科学性的体现。民法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这样的。民法上的权利划分为两大类: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身份权(基于婚姻和血缘的权利)和人格权(对于自由人身和人格尊严的权利)。如果不履行义务,民事主体要承担法律责任,民事主体要承担法律责任,民事责任分为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两大类。
孙宪忠表示,因为民法所规范的事务涉及社会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和组织,甚至涉及他们的时时刻刻,因此当代社会民法的规范群体十分庞大,民法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本工程。
第一财经 赖婧 沈赐韵 北京报道。
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措施,助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研究建立“超长期国债+超长期贷款”服务模式,高效支持“两重”建设。
一图速览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汽车出海继续成为热门话题。
2025年全国两会,“就业”问题仍是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人以上,并将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AI等新产业创造新岗位,但部分劳动者面临技能错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强职业培训、完善社保政策,以更精准的支持促进稳就业。
全国人大财经委建议今年实施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