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海尔互联工厂人员减半

第一财经APP 2017-06-26 20:44:00

作者:王珍    责编:胡军华

与美国GE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德国西门子的工业4.0不同,海尔欲走出一条用户全流程参与的“智造”之路。而与美的、格力相比,海尔侧重搭建智能制造云平台。

指尖轻触屏幕,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就可被工厂接收,从订单确认到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最快七天可以实现。这已经不是想象,海尔互联工厂正在不断把C-B定制化生产变为现实。

6月23日,第一财经记者借海尔媒体开放日之机,走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德工业园的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亲身感受互联工厂的奥妙之处。

这是海尔至今第八家互联工厂。不仅自家的工厂在转型,海尔还将智能制造的能力输出,今年正式推出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智能制造的服务商。

与美国GE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德国西门子的工业4.0不同,海尔欲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走出一条联结用户需求、用户全流程参与的差异化的“智造”之路。而与美的、格力相比,海尔侧重智能制造云平台的搭建与开放,而非机器人硬件的生产。

大规模定制化生产

在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的展示厅,在一块比人还高的大屏幕前面,工作人员用手指轻触屏幕,演示客户定制的过程。用户定制有11个选择项,包括制冷量等,点完“菜单”、订单确认后,就会生成一个订单号。

工作人员点开一个订单号,屏幕上马上显示出这个来自新疆哈密客户的订单,目前的生产进度为80%。客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可以远程视频实时监控自己所订产品的生产场景。

进入磁悬浮离心机的样机房,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质量部部长刘晓波介绍说,该厂主要生产磁悬浮离心机等多种中央空调产品,其磁悬浮压缩机由丹佛斯提供,双方进行战略合作。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

沿着整合全球资源、服务用户需求的思路,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过去五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预计增长70%。

往里走,在控制中心,一堵整墙的超大屏幕映入眼帘。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负责人杨伟欣说,建这个工厂,先用3D仿真技术,发现169个干预项,优化工艺后再建工厂,该厂建成后至今运行九个月,一台设备也没有移动过,“我们是先有数字化工厂”。

呈现了仿真的数字化工厂之后,超大屏幕上展示了海尔中央空调智慧节能云服务系统,在全球已售设备的运行情况都一目了然。工厂与用户、资源方的信息都一起联网。比如,用鼠标点击一家福州酒店的名字,可以看到其空调的当日负荷,以及这类设备的平均负荷。利用大数据分析,海尔可以给客户提出节能建议,自己的设备生产工艺也可以不断改进。

除了大数据服务,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还在尝试机房无人管理,用户通过APP就可以管理机房,从而节省人力。

接着,我们走进生产车间。相比于普通的工厂,这里的工人显得很少,机械臂却很多。在压力容器的生产线上,一排比人还高的橙黄色的机械臂协同工作,一块钢板通过卷板、焊接,迅速地变为压力容器。除了自动化,这里还把客户需求与工厂联接,实现全流程可视化。

以前,海尔中央空调的客户定制的比例不到20%,互联工厂建成后,目前该厂几乎全部产品均由客户参与定制。一台中央空调从下单到送货上门,以前要45天,现在只需30天,生产周期明显缩短。

在这个互联工厂,工人们被称为“创客”。像焊接班班长王勇,因为提出了一项优化建议,使储液器的焊缝从4道减少为2道,成本大幅降低,而被评为创客明星,改进后的这个部件也被命名为“王勇储液器”。

王勇带领的焊接班被看作是一个小“小微”。在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有8条线体、42个小“小微”。与海尔集团旗下一些小微企业财务、用人独立不同,这些生产线上的小“小微”只是单元机构,但也单独算投入产出,并可以利用海尔平台上的资源,如借助外力来改进工艺。

用户个性化、员工创客化,企业则平台化。在海尔COSMO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用户发布个性化需求后,设计师、模块商(上游供应商)、线体(生产线)、车小微(负责物流配送)都会同时收到信息,并协同运作,尽快满足用户需求,整个流程从“串联”变为“并联”。

供应商也参与到用户需求的满足中,如丹佛斯主动研发了专用防护罩壳。产品市场上的问题、工厂现场的问题,可以反应到是哪个小微、哪个创客的责任。同时,员工在生产现场发现问题,马上通过旁边的电脑上报,十分钟内,工艺经理必须响应;二十分钟之内,质量部长必须响应,否则系统就自动汇报给厂长。这逼着职能部门,变为服务部门。

用户需求驱动下的员工创新,除了与绩效挂钩,还需要宽松的氛围。有意思的是,生产现场的电脑内有一个“心情签到”的栏目,员工可以匿名反应问题,比如饭堂太差、加班太长、空调太热、活动太少等。在员工休息区,还有一个员工心情晴雨表的看板,员工可以用图标自由表达自己的心情,是愉快、一般还是低落。班长会对重点关注心情低落的员工。

在生产线旁边的一块电脑屏幕上,我们看到海尔与供应商的研发数据打通,主要模块商的模块检测的数据可以实时共享。在另一块电脑屏幕上,一台中央空调产品,哪个部件是哪个模块商提供的、检验者是谁,关键参数是怎样的、相关部件由谁生产,一目了然,产品质量问题责任可追溯。

安装压缩机的工位内,有一台AGV物流小车,自动行驶出来去拉物料,由激光牵引。互联工厂负责人杨伟欣介绍说,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2016年1月开始建设,当年10月建成,原来的旧工厂淘汰。该厂投资5亿元,建成后人员减半、产能翻番。这家工厂的工人数也由原来的550人减少到248人。以前一年产10万台,现在一期年产量28.5万台,2018年初二期建成后年产能将扩大到33.8万台。通过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预计用2.5年~2.8年可以收回投资。

三大白电转型路不同

如今,海尔正把互联工厂的模式,通过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向外输出,从而变为智能制造的服务商。

海尔COSMOPlat运营总监汪洪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海尔已有沈阳冰箱、佛山滚筒洗衣机、郑州空调、青岛模具、青岛热水器、FPA电机、胶州空调、中央空调八家互联工厂。以八大互联工厂为样板,海尔正把互联工厂的模式复制到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大规模生产”模式向“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变。

2016年,海尔定制产品销量达109万台,增幅超过600%。以母婴电器定制为例,2016年10月,海尔参加“孕博展”,宝妈们有许多家电创意,尤其需要对宝宝衣物清洗、烘干;100多位用户参与创意交互,在线设计师3人参与设计,8家模块商提供技术;参与交互的3名用户参与产品试用体验,产品根据试用体验迭代;今年3月9日开始预约预售,累计超过5000多名用户预约;接着下单直发,生产全程可视;今后对烘干、杀菌功能持续迭代。所以,海尔的互联工厂与海尔智能家电构建的生态圈,形成整体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海尔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标GE、西门子的智能制造系统,并进行差异化创新,变为支持用户、供应商等多方参与生产运营的协同优化平台。目前,COSMOPlat平台已经联结1.5亿用户,聚合设计资源280万个、微店116万个、模块资源2万家、车小微9万辆、在线服务兵10万个,提供从用户交互、虚实营销、开放创新、智能生产、智慧物流、智联服务的全流程服务。

海尔COSMOPlat平台已开始提供社会化服务,目前服务企业客户百余家,覆盖家居、汽车、健康、食品等7个行业。例如,海尔协助王力集团进行数字化营销,为百威啤酒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下一步,海尔支持COSMOPlat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智能制造的国家标准,还希望成为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据了解,以GE为代表的美国工业互联网,是资产制造与管理的工业生态系统,是To B(面对商户)的,比如对飞机发动机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向航空公司提供服务;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工业4.0,是工厂管理与服务的工业生态系统,也是To B的,比如连接工厂和设备,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设备操作和维护服务。而海尔COSMOPlat,是大规模定制的工业生态系统,是To B并且To C(面对用户)的。

不只海尔,美的、格力也在抢占“中国制造2025”的商机,而这三家中国白电巨头的智能制造路径也存在差异。美的已收购了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的德国库卡集团,欲在一般工业领域的生产自动化,以及未来家用机器人市场,谋得更多话语权。格力则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已研发出多款工业机器人产品。相比于美的、格力,海尔侧重推广其智能制造云平台,机器人不一定自己生产。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技术研究公司总经理段尧6月22日在高工机器人的论坛上透露,在核心零部件中,像伺服驱动器、机器人示教器、总线式运动控制器、机床主轴、减速机等产品,格力也在进行研发。同时,格力的焊接机器人已应用到公司各大基地,实现了减员增效。

汪洪涛透露,海尔COSMOPlat平台从2016年2月开始筹备,2017年正式对外宣布提供社会化服务。除了8家互联工厂,海尔其它约100家工厂也在规划向互联工厂逐步转型。目前海尔用户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占比约10%,如母婴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用户通过海尔“众创汇” APP可以参与产品定制。

海尔希望,COSMOPlat平台吸引更多用户的个性化订制创意,同时也吸引更多工厂开放其生产能力。其实,不只海尔,像腾讯、阿里、华为等互联网和IT巨头也有类似的想法。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物联网时代,工业将从一种行业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工业必须开放给社会,海尔正在做的是把大型工业基础设施变为一种创新平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